用哪些烹饪方法制作菜肴,吃了不会上火?
不请自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火”从哪里来?为什么会上火?上火是由辛辣、刺激、肥腻、糖分过高等引起,因此,要想避免上火,就要避开这些“上火大户”,采用一些清淡的烹饪方式,下面介绍几种。
蒸蒸菜是保持营养最好的方式之一,这样出来的菜,营养成分流失少,不上火。
煮菜肴通过煮出来,少油少盐,营养成分流失不多,味道也鲜美。
清炒清炒的菜肴烹饪时间短,出锅快,菜肴味道口感都不错。
以上就介绍几张方式,总之,怕上火,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杜绝烧烤,油炸,麻辣火锅之类的饮食方式!
关注“惟楚有菜”,提倡健康饮食,湖北顶级大厨手把手教你做美食。每天一款新菜,扮亮你的生活!
厨艺如何精进?
谢谢邀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就想到我刚刚结婚那时候,不过我可没你这么贤惠啊。我和爱人在结婚的头两年,外面吃的时候居多,自己做的很少,要是做,也真是特别简单的时蔬炒肉那种。后来真是在外面吃烦了,就想着要经常在家自己做着吃,不然厨房就真成了摆设。
大概2年左右,自己做菜成了爱好,从炒菜到烘焙再到营养搭配,这其中还是颇有收获的,也和您分享一下:
一、短期厨艺提升,需要有个“好老师”,并持续坚持。
我们都听说过厨师一开始练刀工要切报纸的故事,这也说明提升厨艺确实需要一个持续的练习,才能掌握扎实的基本功,而看看我们的父母,几十年的烹制经验,一些家常菜做的,真是不输餐厅大厨的手艺,这也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想要短期内提高厨艺,就需要“绕过”经验积累这个阶段,掌握一些烹制小窍门,避免走弯路,提高烹制的成功率。
这里说的好老师,可以是一些美食app,像豆果美食、美食天下、下厨房、好豆,可以说这些app做的都比较成熟了。记得14年我跟着网上学,只有图文的,菜谱也不齐全。现在视频食谱、网络授课都做的很好,特别适宜初学者。像一些经典菜,如三杯鸡、水煮肉片、糖醋鱼,你都可以找到视频,跟着学起来更直观,更易学。
另外就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多结识一些爱做美食的圈内人,这样就增加了你坚持做美食的动力。我记得14年中秋前,我是第一次做200块左右的月饼,天天熬夜,那时候也有一帮同样辛劳的朋友,大家凌晨一两点相互鼓劲,沟通制作过程的各种问题。这样不仅让你能坚持下来,还能有问必答,及时解决你烹制中发现的各类问题,会让你提升很快。
二、是只要美味,还有要营养健康?抑或你的目标是二者兼备
相信我,我一开始和你一样学做菜的时候,脑子里也是只有怎么把菜做的漂亮,尽可能和餐厅一样,能拿得出手。而想想你在餐厅吃的菜,哪个糖醋鱼不浇上了足够的响油而显得油亮红润的?你吃的哪个黑椒牛柳,不是放了嫩肉粉而显得异常鲜嫩的?
所以作为初学者,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由于调味料用的度把握不好,而造成样子好看,味道不好。或者调味尚可,外观也好看,但放入了过多的油、糖、盐等。
举个简单的例子,西红柿炒鸡蛋,人人都会,可是想做的好吃,有窍门么?有的,多放油,因为鸡蛋很吸油,油放的多,自然就嫩滑;多放糖,因为现在的西红柿普遍催熟,已经没有我们小时候那股自然的酸甜味道。这样多油多糖的西红柿鸡蛋,是好吃。可是你愿意和家人一直这样吃下去么?
我也是用了快两年的时间,才慢慢意识到,家里有老人,是父母也有公婆,让家人吃的健康比只图口感好要有益的多。所以我报了营养师的课程,并坚持学习考证,就是为了更合理的搭配食材,从饮食上调节家人的健康。
我看你举例的图中,都是比较经典的肉菜。当然,在未来公婆面前,炒一手好菜,自然会加分不少,但不是只有做一桌子肉菜才管用。自己学习一下各类食材的营养价值,餐桌上荤素搭配,不同时节应时而食,并把这些营养的知识和家人分享,从老人的角度做适合他们健康的美食。这样用心的关心才更让对方父母喜欢,你说是不是?
三、巧用各种厨房智能小家电,提高烹饪效率,选择健康烹制方式
这一点我是和身边那些已为人母的妈妈们学习的,发现特别实用。宝宝小时候吃辅食,那一台破壁料理机是比较需要的,等孩子大了,普通会有挑食的习惯,用榨汁机榨果汁,用烤箱烘烤无添加剂的健康面包、少糖的蛋糕,用空气炸锅做不放一滴油的烤鸡翅、烤鱼等,而肉松、果酱、酸奶等则可以用面包机一键做出来。
利用这些智能小家电,提高了工作效率,因为都可以进行时间设定,不用一直盯着,而且烹制方式还能更健康。像我图中这个叉烧小排,你能想到是一滴油不放么?其实就是用叉烧酱+蚝油隔夜腌制,再入烤箱烘烤,烘烤过程中刷一遍蜂蜜,就是这样做,色泽丝毫不比红烧差,用锡纸盛放,连锅和碗都省了。
而这两张图,水晶肘花是剔骨后再水煮,用电压力锅压熟,冷藏再蘸汁吃,口感清爽又好吃,这样的做法比传统的酱肘子更健康,更适宜老人吃。
而酱牛肉,也是用电压力锅压熟,冷食或者凉拌都好吃,家人一起外出郊游带上最适宜。
所以说,做美食的概念是特别宽泛的,真的不是用炒锅炒几个菜就显示厨艺的。根据家人、对方家人的身体状况,做适宜的美食,这样不仅是裹腹更是一种进补,让身体得到全方面的营养补充。看着家人吃的香,身体也好了,才让我们下厨房更有动力啊。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