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有什么代表菜?
清明有什么代表菜?
1、青团子
青团子从前是江南地区清明节扫墓用的祭品,皮子粳糯混杂,馅心酿制粗糙。相传青团子是用雀麦草汁和入糯米,一起舂合,使糯米浸入草汁成泥,变为碧翠色。以此用来包入豆沙或枣泥,再用芦叶垫底入笼,蒸熟即成。明郎瑛《七修类稿》中曾记载:"古人寒食,采桐杨叶,染饭青色以祭,资阳气也。今变而为青白团子,乃此义也。"另外还有个传说跟大禹有关。当年大禹治水十三年过家门而不人,他用疏导之法,使三江通流入海,太湖水位下降,水患得以平息,为种植冬小麦创造了条件,深得苏州人的爱戴。
2、艾粄(bǎn)
艾粄是广东省客家地区清明时节特有的的应节小吃,属于客家菜,“粄”为客家方言里各类糯米、粘米糕点的通称,如萝卜粄、仙人粄、艾粄是清明粄中其中的一种,用粘米粉、糯米粉、艾草等做成,因加有艾草,故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功能。
3、暖菇包
暖菇包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是一道由食米和干暖菇制成美味可口的名点,属于闽菜。初春时分生长在田野间,性温味甘,入夏开黄白色花,早春采摘后洗净晒干,芳香扑鼻,有化痰止咳及强肾益筋骨的功能。
4、 馓(sǎn)子
馓子,又称食馓、捻具、寒具、麻物子,是一种油炸食品,香脆精美。春秋战国时期,寒食节禁火时食用的“寒具”即为馓子。北方馓子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多以米面为主料。馓子色泽黄亮,层叠陈列,轻巧美观,干吃香脆可口,泡过牛奶或豆浆后入口即化。比较出名的有滕州馓子、衡水馓子、济宁馓子、徐州馓子、淮安茶馓、济南馓子、阆中馓子以及西宁馓子。
5、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是山西省清明节传统美食。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
6、薄饼
薄饼起源于厦门市同安区,为同安五宝(碗仔糕,炸枣,封肉,薄饼,马蹄酥)之一,是广东潮州、海陆丰、福建福州、闽南地区传统的特色名点,薄饼在过去是清明节的节日食品,每逢清明节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后, 人们都会用薄饼作为午餐,物质生活多样化,人们受香港祭祖风俗影响,备有“烧金猪”、“烧鸭”、“烧鹅”、“蛋糕”之类的祭品。
7、朴籽粿(guǒ)
朴籽粿是海内外潮人们几乎无人不知的清明节必备传统的糕点,同时,清明节做“朴籽粿”也是潮汕人民的传统美食习俗,充分展现出潮汕侨乡的民族风情和美食特色。清明节,远在异乡、海外的潮汕乡亲回乡扫墓时都会供奉上朴籽粿,这是潮汕缅怀先人的特有方式。
8、芥菜饭
芥菜饭是浙江省温州市的一道著名地方小吃,属于浙菜系。该菜品饭松菜嫩,香甘爽口,别有风味。农历二月二吃芥菜饭是温州民间广为流传的习俗,并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瑞安县志》说,“取芥菜煮饭食之,云能明目,盖取清精之义”。芥菜饭佐料有肉丝、香菇丝和虾米等。
9、枣糕
枣糕为“满汉全席”十大糕点之一。枣糕原是清朝宫廷御用糕点, 曾有宫廷第一糕点之美称, 其味香远,入口丝甜,含有维生素C、蛋白质、钙、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既能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还有保护肝脏、增加肌力、养颜防衰之功效。
与八一有关的军史中有趣的故事(十分急)
献给八一建军节:《老兵故事之一至之二十一》
老兵故事之一:“三 不 抽”
我前几年因声带手术而暂停吸烟,后来还是好了伤疤忘了疼,重新又抽起来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在部队服役时的排长,如果烟民们能像他似的“吸烟”,跟“戒烟”也就差不多了。
这位排长对自己的吸烟有“严格”的要求,归纳为“三不抽”:一曰花钱的烟――不抽,也就是自己不买;二曰烟不好――不抽,也就是别人让烟,还得是好烟;三曰不紧着让――不抽,也就是说让烟的人还得哭着喊着求他抽。
听听,自己不买倒也罢了,别人买了请他抽,还得是好烟,而且还得死契白咧、哭着喊着地求他抽。这不是有病吗!
就这样儿抽,您想想,他一年还能抽上几支烟哪?
据我四年的观察,只见他抽过一次烟,是一个北京的战友探家带回来的中华牌香烟,那可是好生了得的“大中华”啊!可见他要求的“好烟”,标准还真够高的。
诸位烟民,您要是也能做到“三不抽”,这烟也就算“戒”得差不多了。
对联为证:“父戒烟、子戒烟,父子不吸烟;母高兴,妻高兴,全家都高兴。”
老兵故事之二:“干脆来碗肉”
看了这题目,您很难想到这是一个人的外号。这是我军1955年刚实行军衔制不久的事情。
驻东北通化某部三个山东老乡,同时被授予上尉军衔――那叫高兴!
“走,下馆子去”,其中一个建议。“好,也该解解馋了!”另两个附和着。
三人来到通化城里一个挺像样的饭馆坐定。服务员见来了三个军官,热情地送上一张《菜谱》:“您三位想吃什么,请先看看菜谱,我马上就过来!”
三个人大眼儿瞪小眼儿,三个文盲!加一块儿认不得几个字。这可怎么好?总不能告诉服务员说:“我们不识字”吧!
其中一个用手指着《菜谱》上最大的两个字说:“这两个字儿最大,八成是‘炖――肉’,咱们就点它吧?”另两位也说“好!”
服务员转眼回到桌前,客气地问到:“解放军同志,看好了吗?吃什么?”
我们这位军官伸出大手,往《菜谱》的第一行一指:“就是它!”
服务员笑了:“您真逗乐,这个不能吃,这是‘菜谱’两个字”。
三个人面面相觑,傻了眼。这时也容不得再多想了,还是这位老兄灵机一动,心想,前面的不能吃,我就从后边点,说着就指着较靠后面的一行小字说:“要这个吧!”
服务员问:“还要什么?”
本想再要点儿什么,又怕说错了,好在这次服务员没说这“不能吃”,这位老兄答道:“就这个,要三碗!”
服务员走了。
一会儿工夫,服务员端消谈卖上了三碗萝卜汤。
当着服务员的面儿,三人对视,想笑没敢笑,低头喝汤。
三碗汤下肚,服务员侍友又来问:“您几位还要点儿什么?”
我们这位老兄,信心十足,心想:捱着牌儿地点,我就不信碰不上炖肉。想到这儿,他又在刚才那行字的下面用手指了指:“就是它吧!也要三碗”。
服务员一会儿就又端回了三碗汤,这回是鸡蛋汤。三个人谁也没吱声,再次低头喝汤,心里都在想:今天是吃不上炖肉了!
这时,服务员好像也看出点儿什么来了,犹犹豫豫地没有立即走开,就又问道:“您几位是不是吃点儿什么菜啊?你们每人都喝了两碗汤了。”
我们刚才那位点菜,不,应该说是“点汤”的老兄,这次终于憋不住了,心想:“再不说,今天就没机会了!”
只见他,好像有点儿激动,使劲儿一拍桌子,冲着服务员喊道:“干脆来碗肉!”
服务员这回是彻底明白了,闹了半天就是想吃肉啊!
三位军官自然是酒足饭饱地回到了营房,可是自此之后,那位老兄就得了个雅号:“干脆来碗肉!”
我当兵的时候,这位老兄早已是我们团的副团长了,我们当然不敢这么叫了,但他的那些战友们(有些已经是更高级别的首长了),见了面还是这么叫他。
这是特定年代留下的特定故事,今天的军人再不会有这样的“镜头”了。
老兵故事之三:“我是排气炮兵”
1975年,我们迫击炮班来了个新兵,安徽天长县人,据说在家读过几年书。“文革”期间的书,拿逗当然读成什么样儿也都是不奇怪的。
第一次实弹训练回来,我见他很兴奋的样子在写信,也没理会。信写了没几行字他就拿给我看,说是问问这样写是否算泄密。
我很费劲地看了一遍(虽然就五、六行字),错别字大概有十来八个的。诸如有人说的“把毛主席像章瑞瑞正正地别在脑前”(应是“端端正正地别在胸前”)这样的错误那是在所难免的。尤其叫我终生难忘的是,当了几个月的迫击炮兵,他居然不知道天天使用的武器叫做“迫击炮”这个读音,而在信中告诉他的一个亲戚:“我被分配倒(到)了一个排气炮班,今天实弹射击打把(靶),真(震)得我耳多(朵)都快龙(聋)了”。
看到这里,我对一些错别字其实倒觉得无所谓,只是这个“排气炮”给我气坏了,我问他:“谁告诉你咱这炮叫‘排气炮’了”?他却振振有辞地说:“我听你们不都是叫‘排气炮’‘排气炮’的吗”?
我一听,原来如此,可能是我们平时说得太快了,他确实听成“排气炮”了。我无言以对。
本来这事儿也就到此打住了,没想到这时在一边一直没开腔的班长冲他发了火:“你也不想想,这炮从哪儿排气,简直是放屁!”
这位新兵倒也不含糊,慢条斯理地说:“班长,这放屁就是排气呀!”
呜呼!
老兵故事之四:“我脚下踩的是刘备”
1976年我们部队在唐山“抗震救灾”。
一天,我们刚在郊外埋了死人,大家手里还没放下工具,有的拿着锹,有的拿着镐,在路边休息。
这时一个安徽籍的战士似乎有了重大发现,用铁锹戳着地,对在场的战友们说:“你们猜,我现在站在哪儿?”
大家一听,都以为他犯了什么病,因为他平常就时不时闹出点儿笑话来。我也搭了一句:“你喝醉了吧?”
他看大家都弄不懂他的意思,急了,冲着大伙儿像是宣布一件重大新闻:“我告诉你们吧,我脚下踩的是老刘!”
我一听也急了,“你别拿我开涮啊!”
他看我误会了,就跟我解释,也是想说得再详细点儿:“哎,老刘,我这不是说你,我是说,我脚下踩的是刘备”!这“刘备”二字他还咬得特清楚。
大伙儿都乐了。七嘴八舌数落他,有人说:“你还踩着刘备?没踩着张飞啊?”
他这时才意识到,都是自己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惹的祸。于是,就见他一上一下地在原地使劲儿,他脚下那块地好像还真的一抖一抖的。但大家仍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他就用铁锹在他所站的位置扒拉开浮土,露出了黄色的皮毛,这时我们才知道他脚下踩的是一只被埋掉的黄牛。
真相大白:他刚才说的“脚下踩的是老刘”,其实是“老牛”;“刘备”,其实是“牛背”。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但不同地域的语言交流,有时真的会闹出误会,好在这不是什么要紧事。如果像沈阳籍的侦察兵发现前方有一个人,却向首长报告说发现 “一个银”,而南方报务员却听成“前方有一个营”,那可就糟了!
老兵故事之五:斯大林说:“中国军人就是厉害”
这是一个真正的老兵,一位志愿军战斗英雄,70年代初,早已是我们部队某团的团长了。1950年底,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一次截歼逃敌的战斗中,他率领一个排的战士,创造了歼敌200余人、缴获火炮6门、汽车58辆,而本排无一伤亡的战绩。为此,他荣立特等功、获一级英雄称号,并于1952年6月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三级国旗勋章。
该同志有个传说:一次随我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代表团里有许多战斗英雄,他是其中一位。当时斯大林还在世。到达苏联后,斯大林邀请中国代表团观看苏军的军事表演,其中安排了一次伞兵跳伞表演。只听蓝天上滚过阵阵惊雷,几架飞机呈顺风队形,以间距只有5米、高度差仅1米的动作轻盈地掠过观礼区。飞机在空中不停地变换着队形。各种编队动作组成了一场美丽的“空中芭蕾”。忽然,从800米高空,十几名苏军跳伞队员飘然而下,似春蕾迎风怒放,如仙女翩翩起舞,伞花漫天飞舞,烟花碧空四射。苏军伞兵的表演绝技,令在场的中国军人拍掌叫绝,欢呼雀跃。
斯大林通过翻译神情自豪地问道:中国朋友有没有会跳伞的?
全场鸦雀无声,此时此刻,我们那位老兄(恕我这么称呼吧)一是想为中国军人挣点儿面子,另外也觉得这玩意儿大概挺好玩儿的吧?就贸然一句:我来试试!
在场的代表团成员无不为之震惊,心想:你什么时候学过跳伞啊?但由于都是各个部队凑到一起的,彼此也不太熟悉,大家也就没吭声。斯大林让人把这哥们儿带到飞机上,穿带好伞包伞具,飞机重返蓝天。
当飞机飞到规定高度后,苏军陪同的伞兵开始陆续往下跳。负责指挥带队的苏联军官示意可以跳了,我们这位老兄从机舱门向外一看:头都晕了――完全不是刚才想的那么浪漫。由于语言不通,他摇了摇头,没跳。苏联军官以为他嫌飞的不够高度,就命令飞机继续升高,最后机舱内只剩下他与那位指挥官了,我们这位老兄眼看着不跳不行了,一咬牙、一闭眼――坠入在蓝天白云之中,他只听说过跳下来后要打开伞包,但怎样打开,他确实是不知道――胡乱地抓挠吧!
只见他飕飕飕地超过了刚才所有比他先跳下来的苏军伞兵,观礼台的台上台下无数双眼睛都已经认出来:这个跳得最晚、下来最快的就是中国军人!人们开始躁动,不知这哥们儿准备什么时候才打开伞啊?急死个谁啊!
说时迟、那时快,只见我们的英雄,就在离地面大概不足百米的时候,伞包突然张开了!啊!中苏双方所有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英雄落地,全场掌声雷动,斯大林同志说:中国军人确实厉害!到底是“战斗英雄”啊!
老兵故事之六:“对电影进行看”
当兵时连里有个司务长,四川人,该同志说话总爱用“对什么什么进行什么什么”这样的句式。
一次,团里大操场放电影,我们连正好是该司务长值班带队。大家集合完毕后他还要讲讲注意事项,最后结束时不由自主地、用四川话有板有眼地说:“下面,我们就到操场,对电影”,说到这儿时,他停顿了一下,可能是觉出了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但由于已经说到了“对什么”这种句式,就楞是咬着牙往下继续说出了“进行,看”。
此后,在开玩笑时我也经常运用这种不伦不类的句式。
注意:读他这整句话时,要用四川口音来读,否则,味道就不正宗了!
老兵故事之七:生炉子暖和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有个战友酷爱抬杠,一次冬天宿舍里正在生炉子,他不知犯了什么病儿,问大伙儿:“你们说,是生炉子暖和哪,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大家都知道他没憋好话,就没理他。
这时,有个战友偏偏搭理他一句:“当然是生炉子暖和啦!”
他一本正经地说:“我说: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这回大伙儿都急了,几个人抢着问:“怎么回事儿啊?”
这哥们儿答道:“你们看啊:夏天不生炉子,人们都穿着裤衩、背心;现在生着炉子,你们还都穿着棉袄、棉裤。所以我说――还是不生炉子暖和”。
嘿!什么谬论!?
老兵故事之八:口令
部队刚刚移防到河北时,晚上站岗比较紧张,都是真枪实弹的。一个河南籍战士后半夜在营房大门站岗。
岗哨离我们营的房子很近,突然听到有响动,他非常警觉地四下巡视着,发现营部房子边上的马厩旁站着一个黑影,正朝他走来。
他想:你站黑地儿我就看不见啦?机敏地朝黑影问道:口令?
对方没有回答。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黑影还在向前移动。我们这哥们端起了枪,再次问道:“口令?再不回答我就开枪啦!”
黑影仍不回答,继续往前靠近,我们这位战友终于扣动了扳机:“嘭”的一声枪响,黑影没有倒下,也不再沉默,而是发出一阵嘶鸣声后向训练场方向跑去!
被枪声惊醒的全营干部战士也都跑了出来,营长提了手枪出来大声问道:怎么回事?
不好!他明白了:这是营部司务班养的那只毛驴!
等着挨呲吧!幸好太紧张了――没打准!
老兵故事之九:机遇
我们到连队三个多月时,师里指定我连为全师的“训练先行连”,现在的话就叫“试点连队”吧?师团两级参谋长都在我连蹲点儿――为的是总结经验,向全团、全师推广。
新兵同班一个非常要好的战友,四川人,个子比一般四川兵都高――有一米七六左右吧?人显得很机灵,长的也是一表人才,鼻子是鼻子眼是眼的,我叫他“小S”。
一个多月训练结束时,团参谋长将小S带走了――准备作警卫员。没承想到团里当天小S就被团长要走了,并跟参谋长说:三连你熟悉,再挑一个去。
团长第二个星期带着小S去师里开会,师长看中了,小S回来收拾了一下就去给师长当警卫员。
师长高兴了没几天,带小S到军里开会时又被军长留下了。
人啊,要是走运,真是拦都拦不住。
故事还没有结束:小S离开团部到军部还不到一个月,军区一个副司令员(半年前才从我军调去的)到我军检查工作时,发现军长换了警卫员,问起这事儿,军长还跟司令员吹呢:我这个警卫员如何如何连蹦“三级”,我跟他们“抢”来的!
副司令员一听:好!这次我带走!
军长绿了:为什么?
副司令员半开玩笑说:你们山东人为什么用我们四川人当警卫员?你还是找个山东的吧!
得,小S从此进了北京八大处那个大院,后来再也没见过,不知以后混得如何了。
老兵故事之十:“三八两毛五”
连队司务长,四川人,个子小心眼儿多。一次在路边儿见到卖大葱,8分钱一斤。他排在队伍后边,还有两三个人就排到他时,他从兜儿里掏钱,结果全是钢蹦儿,一数:两毛三。买三斤还差一分钱!
困难难不住司务长。把钢蹦儿摊在手心上,一边数钱一边念叨:三八两毛五、三八两毛五。
周围的人都以为这家伙的有毛病呢!卖葱的也听见了,没人没理他。这时已经排到了。
卖葱的问:“你要多少?”
司务长:“三斤!”
称好三斤大葱,司务长把手里的一把钢蹦儿往卖葱人手中一放:“三八两毛五!”
卖葱的心想这回占便宜了,数都没数就往钱箱子里一扔。
排队的人们都看着这“傻子”笑。
可就在这时,我们的司务长却说:“哎呀!不对,应该是三八两毛四呀。”
大伙都听见他刚才“三八两毛五、三八两毛五”的数着,肯定是多给了一分钱,这时卖葱的只好从钱箱子里拿出一分钱找给他。
嘿!明明是少给人家一分钱,人家却还找给他一分钱,里外里少给了两分钱!
另附:战士给各排的排长们编排的顺口溜:
一排长――埋头苦干;
二排长――边说边干;
三排长――光说不干;
司务长――啤酒鸡蛋。
老兵故事之十一:吃冰棍比赛
我们营房边上是我们团的化工厂,到了夏天,为工人们防暑降温做的冰棍也对营区的干部、战士们出售。
一个夏天,我们连几个人商量着去吃冰棍,不知是谁提议的:搞个吃冰棍比赛,其规则是:比赛费用自理(自买自吃),吃得最多的为冠军,名次在前的今后可以随时让名次在后的为自己买冰棍吃,名次在后的不得拒绝。
乌拉!大伙高兴的不得了,有的报名参赛,有的要去看热闹。
后来大约去了十几个,刚开始参赛的有六七个人,但吃了四五根儿有人就不行了,陆续声明退出比赛(否则今后可要给别人买单啊!),我也是只吃了7根儿。
最后,比赛的结果给我印象至深:
第一名是三排长(北京籍):53根儿;
第二名是一班长(北京籍):51根儿;
第三名机枪一班长(长春籍):21根儿。
最冤的是一班长,只差两根儿啊!就得被三排长随时叫去买冰棍儿!没办法,谁叫他肚子不争气啊?
老兵故事之十二:是家里的牛?还是…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军营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一次,我跟几个战友一起神侃,我讲了一个北京人和一个河北深州人吹牛的故事:
深州人问:“你们北京的“天桥”到底有多高啊”?
北京人:“那可高了去啦!如果大年三十儿晚上从天桥上扔下一个铁球,一直要到初一早上才能落地。你说高不高”?
深州人听完傻了!
北京人接着问道:“都说你们深州的‘大蜜桃’大,到底有多大呀?什么时候有机会,给我带两个尝尝”!
深州人一听就笑了:“什么?给你带两个?当年打仗时,几万大军吃一个桃子都没吃完,剩下的半个桃儿烂了,那桃汁流的淹了好几个村子呢!给你带两个?哼!”
这回轮到北京人傻了!
这一听就是两个人在“吹牛”呢,可战友们的话题还真的就转到“牛”身上来了。
一个湖南邵东的战友说:“我们老家对牛可好了”!
大伙问:“怎么个好法”?
他说:“比如我家的牛吧,每天下地之前,都要给它穿上草鞋呢”!
“啊?”大伙儿全傻了!
这时一个四川剑阁的战士不服气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位于剑阁境内的剑门关):“穿草鞋算啥子?我家的牛,每天下地之前都要喝上二两酒呢!”
这时,旁边一直没吱声的一个老兵慢条斯理地冲他们俩来了一句:“你们刚才说的那是你们家的牛啊?还是你爹啊?”他顿了一顿:“还、还喝二两酒呢?”
老兵故事之十三:遭遇方言
我当兵第一年去河北易县某地的坦克团训练,住在营房附近的老百姓家里。到那儿第二天就下雨,没出去训练。午后,房东小孩儿到我住的屋里玩儿。
我问他:“几岁了?”
答:“9岁”
问:“上学了吗?”
答:“没上。”
问:“9岁还不上学?”
答:“对,没上……”
班长可能是嫌我问的多了,打断我的话问道:“小朋友,吃饭了吗?”
小孩答道:“吃了!”
班长:“吃的什么呀?”
小孩:“包子!”挺兴奋的样子。
班长看孩子愿意跟他对话,就来了精神,又问他:“包子什么馅儿啊?”
小孩也挺干脆:“没馅!”
我们差点喷出来:没馅儿叫包子?真是胡说八道!算了算了,回家吧!
小孩儿走后可能是跟他爹说了什么,没一会儿他爹就进来了。
我们就说,这孩子还挺爱开玩笑,居然说吃包子,还“没馅!”真逗!
结果他爹更逗:“是包子,就是没馅儿!”
哎?我一听,怎么回事?
我心想:没馅儿叫包子:“那你们管有馅儿的叫什么呀?”
还真没难倒人家,孩子他爹一脸认真地说:“有馅儿的叫馅儿包子啊!”
嘿!这么简单的道理,咱怎么就不知道呢?
再说,过了几天,我们训练回来路上,遇见小学生放学,我一眼就看到房东的儿子在队伍里。回到院子里我就质问他:“那天问你,你说没上学,你这不是上学呢吗?”
结果他告诉我:“那天下雨,是没上学呀!”
气死我也!
老兵故事之十四:“狗烧鸡”
新兵刚到连队,听有人管连里一个老兵叫“狗烧鸡”。
我想:这个外号挺新鲜,怎么起的呢?想象不出是什么意思。也就过去了。
后来连队集合点名,我听连长也叫“狗烧鸡”,那个老兵还答:“到”!
我觉得太奇怪了,点名怎么能叫人家外号呢?不可思议。
问我们班的老兵,他们说,他就叫“狗烧鸡”!
大家也确实都这么叫,他就这么答应着。
因为不熟悉,我也不好多问。
隔了一段时间,我终于有机会问他本人了:“你的名字是……”
他很爽快:“狗烧鸡”!
我默默地想:还真有人起这种名字?
我试探着说:“是哪三个字啊?”
他笑了:“你是不是以为我叫‘狗烧鸡’了?”
听听,还说我“以为”,明明自己刚才还说叫“狗烧鸡”呢!
他见我不懂,就用一个树叉在地上给我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苟少吉”三个字。
嗨,闹了半天是这三个字儿呀!原来是我一开始就以为人家叫“狗烧鸡”,先入为主,越听越像。
通过这件事,我就想:起名字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姓氏来起,同样的名字,姓张的叫着好听,姓李的不一定合适。
后来与那个老兵熟了,跟他开玩笑把我的意思说了出来:“你姓‘苟’,没关系,但你就不要‘少吉’啦!”
这句话要搁在原来,就是:你姓狗,没关系,你就不要烧鸡啦!
老兵故事之十五:种菜的战士
野战部队的连队都有一块儿小小”自留地”,种点菜,补贴补贴连队伙食什么的。我们连有个农村籍的战士,当了六年兵,种了六年菜――就因为他菜种得好、长得壮,全连干部战士都夸他能干,还荣立过三等功呢!
让人没想到的是,该同志退伍前说了一句话,让连里干部战士都觉得特对不住他的、弄得人人心里都不好受。
临退伍前,全连开大会,欢送老兵。他代表老战士发言,本来说的都挺好的,大家鼓掌,可最后他说了一句:“早知道当兵就是来种菜,还不如让我爹来呢,他菜种的比我好。”
听了这话,我当时就掉了眼泪。
我想,这些年,他指不定心里有多大的委屈呢!当一回兵,谁不想参加军事项目的训练呀!
哎!我的战友,你的委屈是太大了!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行动后,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并指派周恩来为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
7月27日,周恩来在南昌召开了有朱德、刘伯承、恽代英、彭湃、叶挺、聂荣臻以及江西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的重要会议,成立了以刘伯承为参谋团长,周恩来、叶挺、贺龙为委员的参谋团,下设起义军总指挥部,由贺龙任总指挥,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激战,歼敌3000余人,缴获枪支5000余支,子弹100万余发,大炮数门,占领了南昌城。当天上午,在南昌举行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了《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由宋庆龄、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25人组成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通过了《八一起义宣言》等文件,提出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实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号和政纲。同时对起义部队进行了整编,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以贺龙兼代岁带迅总指挥。因敌以重兵进攻南昌,中共前委决定根据中共中央的预定计划,起义部队于8月3日至6日先后撤离南昌,挥师南下,取道临川、宜黄、广昌,直奔广东潮汕地区。
起义部队在江西瑞金、会昌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堵截,然后经过福建的长汀、上杭和广东的大浦,于9月下旬占领了潮州、汕头,主力部队经揭阳向汤坑西进。10月初,西乎此进部队和留守潮汕的部队遭到优势敌军的围攻,起义部队大部分被打散,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与当地的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行燃由朱德、陈毅率领经赣南、粤北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1928年1月在湘南地方党组织和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在宜章举行了“年关起义”。由于遭到优势敌军的“协剿”,起义部队和农民武装撤出湘南,于同年4月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
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斗蚂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生朱德前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并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准备从军。
1909年1月,朱德历尽千辛万苦走到昆明,考入讲武堂步兵科学习,在这里他加入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同盟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蔡锷的部队任少尉司务长。他对蔡锷很敬佩,常和蔡接近并请教问题。蔡锷率军起义时,指定朱德为队官(连长)。朱德在攻占总督衙门时作战有功,受到表扬。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锷部队的营长,率部驻守于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在这里,朱德自发地采用运动战方式一举歼灭了当地的土匪,因功升任团长。 讨袁护国战争中,在蔡锷回云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组织部队,征用型销袜车皮,等待蔡锷到来率军出征。在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朱德及其团队作战最勇敢,朱德的衣服帽子多处被子弹打穿。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朱德因勇敢善战,战功突出而闻名于军中。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奉命驻守沪州,于1917年7月升任旅长,军衔为少将。成为川蜀的知名人物。
2.抛官弃禄 追求真理
驻沪州期间,暂无战事,朱德结交进步人士,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路。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思想更倾向于进步,尤其是《新青年》杂志上的进步文章,引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对俄国革命的向往。 在四川军阀的逼迫下,朱德随滇军回到云南,朱德任云南警察厅长职务,利用业余时间请教员教授英语,为出国学习作准备。后来军阀唐继尧把滇军赶走,朱德离滇回四川,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很欣赏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因此,特地空出一师长的位置等着他并许以厚禄。穷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经确立救国救民之志,他不再为高官厚禄去打伤害平民百姓的“混”仗,而是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探索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道路。因此,他毅然拒绝了刘、杨的挽留,顺江东下来到上海见到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发愁无将领兵讨伐陈炯明,以十万元军晌相许,请来朱德出面组织桂滇军攻打陈炯明。但朱德出国寻求真理的决心已定,他婉言谢绝了孙中山之邀。朱德弃高官,抛厚禄,只为追求真理的鸿志,对于一个三十六岁的人来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已不再是热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时的选择是理智的选择,是一种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来到柏林见到了周恩来,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此前,他曾向陈独秀提出过入党要求,陈独秀认为他当过旧军官,断然拒绝,周恩来则表示愿意介绍他入党。朱德在德国入格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期间因参加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时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 离开德国后,朱德来到苏联,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在那里他结合中国的实际,产生了“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拉上队伍入山打游击”的思想。 朱德抛弃高官厚禄,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他出国数年,不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3.高举义旗 为民而战
1926年夏天,朱德回国,奉党中央之命,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初,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之职,同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爬起来,决定直接抓枪杆子,建立自己的武装。党中央决定组织起义,南昌是条件最好的地方,朱德奉命与刘伯承、贺龙等在南昌起义。他利用公开的身份,把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拖住,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响起了正义的枪声,朱德、周恩来等宣布起义。起义成功后,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率军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发。途中,奉命领一个师守大埔县三河坝地卜激区,起义的主力部队向潮州、汕山地区进军。主力被击败后,朱德和后继赶来的陈毅根据形势的变化,把部队转变为游击队,之后又组织了遍及湘南十余县的湘南起义,使这支仅有几百人的部队扩大到万余人。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一直率领这支队伍向井冈山区靠拢,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会师之后,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为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朱毛”合作,并为扩大革命根据地和壮大红军队伍而斗争。 朱毛会师,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朱毛二人合作,创造性地展开了革命的游击战争。朱德把他从国外学到的先进军事思想、过去带兵打仗的经验与井冈山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游击战原则。这些原则被通俗地表述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朱毛带领幼年的红军在游击战中不断壮大,战斗力迅速增强。到1928年夏,朱德指挥红军在龙源口一举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这是中央红军成立以来取得的较大的胜利。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朱德深刻领会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二人思想一致,配合默契,他们都是来自贫穷的乡村,都了解中国社会实际,都是为民众而战,都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到1930年,井冈山区的红军扩大到三万人,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还决定朱德为红军总司令。 在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中,朱德参加了全部的反“围剿”斗争。前三次反“围剿”,他配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已被撤职,朱德与周恩来共同指挥战斗,歼敌三个师,俘敌万余人。“左”倾错误统治了中央,军事指挥权掌握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德国人李德手中,他排斥朱德等高级将领,胡乱指挥,打输了第五次反“围剿”,搞丢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
4.力挽狂澜 拯救危局
红军反“围剿”失败,撤出了经营数年的根据地,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转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1935年打下遵义城,才在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的积极主张下召开会议。会上,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批判王明“左”倾路线,赞同毛泽东进入最高军事指挥小组。会议之后,朱德仍担任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他坚决赞成并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和战役行动。协助毛泽东完成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的指挥,他常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表现得镇定自若。在危险、困难、牺牲面前,朱德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刘伯承称赞他“志坚如钢”,“在任何困难面前,但然如坐春风”。 红军摆脱蒋军的围追堵截之后,在懋功与第四方面军会合。讨论今后的去向时,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北上陕、甘,建立革命根据地。朱德坚决拥护这一方针。会后,率部北进。但张国焘却不愿意北上。直到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后,他才开始北上。 张国焘到达阿坝后再次生出异心,他要朱德与他联名致电中央,反对北上抗日的方针,朱德断然拒绝张国焘的要求,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张国焘不听劝告,率兵掉头向南,朝川康边境退逃。在张国焘率领队伍逃跑的过程中,朱德一直坚持斗争。张国焘曾开会围攻朱德,朱德却泰然处之。张国焘逼朱德反对毛泽东,朱德警告说,党是一个整体,不能搞分裂。他想把朱德赶出部队,朱德坚决留在军中作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揭露张国焘的真面目,促使受蒙蔽的干部战士觉悟。经过朱德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战士开始觉醒,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中间又出现了几次反复,终于把这支队伍带到了陕北,实现了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朱德到达陕北,汇报了与张国焘的斗争经过后,毛泽东称赞他“斗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5.挺进华北 指挥抗日
“七・七”事变之后,全国规模的抗战爆发。7月14日,朱德写下了抗战誓词:“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国家,是我天职。”同年八月蒋介石任命朱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下旬,朱德检阅开赴抗日前线的部队,誓师出征。九月,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朱德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为阎锡山)。
1937年9月21日,朱德来到太原前往抗日前哨雁北部署抗战事宜。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首战告捷,在雁北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朱德亲自赶赴前线,总结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以便向自己的部队及友军宣传,激励同胞的抗战热情。随后,朱德提出了在晋冀之间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意见,坚持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的思想。 抗日战争期间,朱德已经五十多岁了,是我军战将中年龄最高者之一,但他仍然老当益壮,亲赴前线指挥作战。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比如,1938年4月,日军出动了万名精锐部队分九路向晋东南根据地发起合围攻势。朱德与彭德怀、刘伯承等将一起指挥了这次反九路围攻,采用以少量兵力牵制多路,集中主力击敌一部的战术。四月中旬,终于在武乡长乐村捕捉到残敌的机会,一举歼敌二千余人,吃掉一路,其余各路相继后退,朱德果断决策,乘胜进击,击溃敌人并连克辽县、和顺、武乡、榆社等城,此战共歼敌四千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使我八路军在太行山南麓站稳了脚跟。建立太行革命根据地后,朱德豪迈地赋七律一首:“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1940年,朱德从前线返回延安,此时,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八路军从三万人发展到四十万人;游击战从山区延伸到了平原。在八路军活动的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很有影响的抗日规模。 朱德返回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6.运筹帷幄 解放全国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朱德已近六十。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不应再上前线冲杀了,而应考虑全军全国的大局,主要搞决策和运筹。因此,他留在后方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事斗争。 日本人刚刚举手投降,举国欢庆胜利之时,毛泽东、朱德等领袖预计到内战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们教育部队,保持高度戒备,不能有丝毫幻想。朱德参与制定了我军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整编军队,组建起了适合于大规模运动战的野战军。这些正确的决策为迎接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打下了基础。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终于爆发。我军因准备充分,在战略防御中歼敌七十一万,顶住了敌人向解放区的进攻。1947年元旦,朱德向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发表广播讲话,指出,1947年是斗争形势转变的一年。10月10日,朱德与彭德怀以正副总司令的名义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1月,我军取得了石家庄战役的胜利,朱德亲自总结攻城经验并全军推广。为了促进中原歼敌作战,朱德到处于前线位置的河南催阳参加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朱德参与决策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之后,又部署了渡江战役,和毛泽东一起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朱德协助毛泽东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终于挥师渡江,解放了全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朱德已经六十四岁了,戎马一生,功绩卓著的朱老总,老骥伏枥,不顾年高,积极为新中国的建设而工作。建国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后参与领导空军、海军和陆军各技术兵种的组建,与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了人民解放军由单一兵种向诸军兵种合成军队的转变。他对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非常关心,到88岁高龄时还亲自视察海军,并乘舰出海检阅。朱德,1886年1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生朱德前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并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准备从军。
1909年1月,朱德历尽千辛万苦走到昆明,考入讲武堂步兵科学习,在这里他加入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同盟会。毕业之后被分配到蔡锷的部队任少尉司务长。他对蔡锷很敬佩,常和蔡接近并请教问题。蔡锷率军起义时,指定朱德为队官(连长)。朱德在攻占总督衙门时作战有功,受到表扬。1913年夏,朱德升任蔡锷部队的营长,率部驻守于云南的蒙自、个旧一带。在这里,朱德自发地采用运动战方式一举歼灭了当地的土匪,因功升任团长。 讨袁护国战争中,在蔡锷回云南之前,朱德即受命组织部队,征用车皮,等待蔡锷到来率军出征。在蔡锷率军出征四川与北洋军阀的战斗中,朱德及其团队作战最勇敢,朱德的衣服帽子多处被子弹打穿。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朱德因勇敢善战,战功突出而闻名于军中。护国战争胜利后,朱德奉命驻守沪州,于1917年7月升任旅长,军衔为少将。成为川蜀的知名人物。
2.抛官弃禄 追求真理
驻沪州期间,暂无战事,朱德结交进步人士,共同探讨救国救民之路。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思想更倾向于进步,尤其是《新青年》杂志上的进步文章,引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对俄国革命的向往。 在四川军阀的逼迫下,朱德随滇军回到云南,朱德任云南警察厅长职务,利用业余时间请教员教授英语,为出国学习作准备。后来军阀唐继尧把滇军赶走,朱德离滇回四川,四川军阀刘湘和杨森很欣赏朱德的才能,加之他又是四川人,因此,特地空出一师长的位置等着他并许以厚禄。穷苦人出身的朱德,已经确立救国救民之志,他不再为高官厚禄去打伤害平民百姓的“混”仗,而是要追求光明、追求真理,探索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难的道路。因此,他毅然拒绝了刘、杨的挽留,顺江东下来到上海见到了孙中山。此时孙中山正发愁无将领兵讨伐陈炯明,以十万元军晌相许,请来朱德出面组织桂滇军攻打陈炯明。但朱德出国寻求真理的决心已定,他婉言谢绝了孙中山之邀。朱德弃高官,抛厚禄,只为追求真理的鸿志,对于一个三十六岁的人来说真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他已不再是热血青年,而是成熟的中年,此时的选择是理智的选择,是一种坚定的义无反顾的追求。
1922年10月,朱德来到柏林见到了周恩来,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此前,他曾向陈独秀提出过入党要求,陈独秀认为他当过旧军官,断然拒绝,周恩来则表示愿意介绍他入党。朱德在德国入格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德国期间因参加工人运动两次被捕。1925年他第二次被捕时被吊销了护照并遭驱逐。 离开德国后,朱德来到苏联,先入东方大学学习马列主义,后到军事培训班学习现代军事。在那里他结合中国的实际,产生了“部队大有大的打法,小有小的打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拉上队伍入山打游击”的思想。 朱德抛弃高官厚禄,寻求救国救民之真理。他出国数年,不仅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而且找到了革命的道路。
3.高举义旗 为民而战
1926年夏天,朱德回国,奉党中央之命,从事革命活动。1927年初,受命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团长之职,同时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长。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共产党人从血泊中爬起来,决定直接抓枪杆子,建立自己的武装。党中央决定组织起义,南昌是条件最好的地方,朱德奉命与刘伯承、贺龙等在南昌起义。他利用公开的身份,把敌人的两个主力团的团长拖住,为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条件。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响起了正义的枪声,朱德、周恩来等宣布起义。起义成功后,朱德被任命为第九军副军长,率军撤出南昌向广东进发。途中,奉命领一个师守大埔县三河坝地区,起义的主力部队向潮州、汕山地区进军。主力被击败后,朱德和后继赶来的陈毅根据形势的变化,把部队转变为游击队,之后又组织了遍及湘南十余县的湘南起义,使这支仅有几百人的部队扩大到万余人。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一直率领这支队伍向井冈山区靠拢,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会师之后,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后改为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朱毛”合作,并为扩大革命根据地和壮大红军队伍而斗争。 朱毛会师,奠定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朱毛二人合作,创造性地展开了革命的游击战争。朱德把他从国外学到的先进军事思想、过去带兵打仗的经验与井冈山区革命斗争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游击战原则。这些原则被通俗地表述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朱毛带领幼年的红军在游击战中不断壮大,战斗力迅速增强。到1928年夏,朱德指挥红军在龙源口一举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这是中央红军成立以来取得的较大的胜利。 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朱德深刻领会毛泽东的建军思想和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二人思想一致,配合默契,他们都是来自贫穷的乡村,都了解中国社会实际,都是为民众而战,都遵循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到1930年,井冈山区的红军扩大到三万人,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还决定朱德为红军总司令。 在蒋介石发动的五次“围剿”中,朱德参加了全部的反“围剿”斗争。前三次反“围剿”,他配合毛泽东领导红一方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取得了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在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毛泽东已被撤职,朱德与周恩来共同指挥战斗,歼敌三个师,俘敌万余人。“左”倾错误统治了中央,军事指挥权掌握在不了解中国国情的德国人李德手中,他排斥朱德等高级将领,胡乱指挥,打输了第五次反“围剿”,搞丢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红军被迫走上大转移之路。
4.力挽狂澜 拯救危局
红军反“围剿”失败,撤出了经营数年的根据地,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转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直到1935年打下遵义城,才在周恩来和王稼祥等人的积极主张下召开会议。会上,朱德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批判王明“左”倾路线,赞同毛泽东进入最高军事指挥小组。会议之后,朱德仍担任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他坚决赞成并支持毛泽东的战略和战役行动。协助毛泽东完成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的指挥,他常亲临前线,指挥战斗,表现得镇定自若。在危险、困难、牺牲面前,朱德沉着冷静,临危不乱。刘伯承称赞他“志坚如钢”,“在任何困难面前,但然如坐春风”。 红军摆脱蒋军的围追堵截之后,在懋功与第四方面军会合。讨论今后的去向时,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北上陕、甘,建立革命根据地。朱德坚决拥护这一方针。会后,率部北进。但张国焘却不愿意北上。直到中央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后,他才开始北上。 张国焘到达阿坝后再次生出异心,他要朱德与他联名致电中央,反对北上抗日的方针,朱德断然拒绝张国焘的要求,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张国焘不听劝告,率兵掉头向南,朝川康边境退逃。在张国焘率领队伍逃跑的过程中,朱德一直坚持斗争。张国焘曾开会围攻朱德,朱德却泰然处之。张国焘逼朱德反对毛泽东,朱德警告说,党是一个整体,不能搞分裂。他想把朱德赶出部队,朱德坚决留在军中作干部、战士的思想工作,揭露张国焘的真面目,促使受蒙蔽的干部战士觉悟。经过朱德不屈不挠的长期斗争,红四方面军的广大干部战士开始觉醒,迫使张国焘同意北上。中间又出现了几次反复,终于把这支队伍带到了陕北,实现了一、二、四三个方面军的会师,保存了革命的种子,壮大了红军的队伍。朱德到达陕北,汇报了与张国焘的斗争经过后,毛泽东称赞他“斗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如大海,意志坚如钢”。
5.挺进华北 指挥抗日
“七・七”事变之后,全国规模的抗战爆发。7月14日,朱德写下了抗战誓词:“我辈皆黄帝子孙,华族胄裔,生当其时,身负干戈,不能驱逐日寇出中国,何以为人?我们誓率全体红军,联合友军,即日开赴前线,与日寇决一死战,复我河山,保我民族,保全国家,是我天职。”同年八月蒋介石任命朱德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下辖三个师。下旬,朱德检阅开赴抗日前线的部队,誓师出征。九月,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朱德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司令长官为阎锡山)。
1937年9月21日,朱德来到太原前往抗日前哨雁北部署抗战事宜。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首战告捷,在雁北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朱德亲自赶赴前线,总结平型关战斗的经验,以便向自己的部队及友军宣传,激励同胞的抗战热情。随后,朱德提出了在晋冀之间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意见,坚持深入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的思想。 抗日战争期间,朱德已经五十多岁了,是我军战将中年龄最高者之一,但他仍然老当益壮,亲赴前线指挥作战。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建立的初期,朱德一直在抗日最前线,亲自指挥了许多战役和战斗。比如,1938年4月,日军出动了万名精锐部队分九路向晋东南根据地发起合围攻势。朱德与彭德怀、刘伯承等将一起指挥了这次反九路围攻,采用以少量兵力牵制多路,集中主力击敌一部的战术。四月中旬,终于在武乡长乐村捕捉到残敌的机会,一举歼敌二千余人,吃掉一路,其余各路相继后退,朱德果断决策,乘胜进击,击溃敌人并连克辽县、和顺、武乡、榆社等城,此战共歼敌四千余人,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巩固和扩大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使我八路军在太行山南麓站稳了脚跟。建立太行革命根据地后,朱德豪迈地赋七律一首:“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1940年,朱德从前线返回延安,此时,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八路军从三万人发展到四十万人;游击战从山区延伸到了平原。在八路军活动的范围内,已经形成了很有影响的抗日规模。 朱德返回延安后,正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施封锁,我军民面临经济困境。党中央提出了自力更生的政策。朱德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创造了“南泥湾政策”,主张屯田垦荒,发展生产、养兵抗战,有力地支持了毛泽东提出的大生产运动。以此为基础,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6.运筹帷幄 解放全国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朱德已近六十。年事已高,再加上他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不应再上前线冲杀了,而应考虑全军全国的大局,主要搞决策和运筹。因此,他留在后方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协助毛泽东统筹指挥全国的军事斗争。 日本人刚刚举手投降,举国欢庆胜利之时,毛泽东、朱德等领袖预计到内战将不可避免,因此,他们教育部队,保持高度戒备,不能有丝毫幻想。朱德参与制定了我军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整编军队,组建起了适合于大规模运动战的野战军。这些正确的决策为迎接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打下了基础。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终于爆发。我军因准备充分,在战略防御中歼敌七十一万,顶住了敌人向解放区的进攻。1947年元旦,朱德向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发表广播讲话,指出,1947年是斗争形势转变的一年。10月10日,朱德与彭德怀以正副总司令的名义发表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响亮地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