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对衣食住行的指导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对衣食住行的指导有哪些?
古代沿袭下来的农历历法,属于阴阳历,阴历是指根据月相朔望变化而来的太阴历,而阳历则体现在“二十四节气”上。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思考观察星体运行气象变化的结晶,其背后是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节气名称最早完整记录于西汉时《淮南子.天文训》中,几千年来,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民族子孙繁衍生息。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滥觞,华夏文明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理论基础之上,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也离不开阴阳五行之气的此消彼长,他反映了黄河流域地带一年中四季更替时随气象所产生的大地万物的变化状态。小到细胞、颗粒,大到山川、河流,从植物、动物到人类,都处于这种物候变化之中,因此二十四节气也自然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社会活动,熟悉他,掌握他,对生活具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二十四节气在人体健康方面
合理膳食
《伤寒杂病论》有言:二十四节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侯,气亦同,合有七十二侯,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也。因为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中阴阳之气的消长规律,因而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气血会随着节气的变化,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反应,古人崇尚法阴阳,应四时八节而生,就是因为人体脏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人与天地同参,五脏各以治时,若节气受邪,则病患生。
如立春助阳生发,阳气郁结易上火,春属木,与肝相应,肝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调肝养肝,助阳升发,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才得以正常运行。立夏阳气盛,心火当令,宜调息静心,养心败火。立秋阴气渐长,万物收藏萧肃,当养肺敛收,不宜过分宣散。立冬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当养精蓄锐,减辛增苦,以养肾脏。
二十四节气在农事活动上
二十四节气古代最直接的作用是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是古代农业社会最基础的常识,因为二十四节气概括性的反映了作物的生长周期与自然规律,因此顺应农作物的生长规律而加以耕种和繁殖,自然是首要条件,自古就有很多的节气农事谚语流传,凝结成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现代社会有科学仪器来精密的预测和播报天气,二十四节气在农忙方面的作用自然是被削弱和取代了,但对于一些偏远未通电的地区或者是农忙时的经验指导等仍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二十四节气体现自然界的生物活动规律
二十四节气,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在黄河流域周边,七十二候可预测天文、地理、人事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如:立春之日东风解冻,又五日蛰虫始振,又五日鱼上冰(鱼陟负冰)。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候雁北),又五日草木萌动。惊蛰之日桃始华,又五日仓庚鸣,又五日鹰化为鸠等等现象。
二十四节气里的为人处事原则
自然规律之道一通则百通,二十四节气既然能反应气候规律,生物周期,自然也能教会我们为人处事生存之道。
二十四节气循环往复,阴阳之气此消彼长,日月运行,寒来暑往,秋收冬藏,自然万物呈现不断发展变化,无可穷尽之态,故生而为人,当自强不息,当明时变通,当与时偕行,万物存亡自有其序,君子处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顺昌逆亡。阳气始生之时,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潜龙勿用,当铆足干劲,乐观向上,进德修业。阳气盛极,事业鼎盛,功成名就之时,当小心谨慎,尊德合道,莫迷失心性。身处困境,勿自暴自弃,当顽强拼搏,心向光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还应用于命理、风水、预测学中,这个也好理解,既然节气能体现万物的作息规律,自然也能通过其演算其它的学问,二十四节气在当代,只要自然规律不发生变化,就永远不会过时。
二十四节气小暑养生保健原则及食谱
二十四节气小暑养生保健原则及食谱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那么,下面是由我为大家带来小暑养生保健原则及食谱,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小暑养生原则
一、平心静气以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
中医认为,平心静气,可以舒缓紧张的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既有助于心脏机能的旺盛,也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所以,夏季养生以“心静”为宜,心静自然凉。
二、注意饮食卫生,饮食宜清淡适量
小暑时节的多雨、高温,更使得本来就在夏季属于高发症的消化道疾病,更加多发频发。
所以,这一时节的饮食,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而且饮食要节制,不可贪食、过量;而且饮食以清淡,富有营养为宜。
三、外出时做好防暑工作
中暑是夏季的常见病,小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更是容易发生中暑。所以大家外出时一定要做好防暑工作,带好遮阳伞、遮阳帽等工具,多喝水,并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
四、不要贪凉冲凉水澡、多进冷食
天热了,人们就喜欢吃冷饮,冰淇淋、雪糕、冰镇饮品很受大家的青睐;有的人从外面一回来就冲澡,还喜欢冲凉水澡。
殊不知,这些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很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或者埋下健康隐患。
小暑养生吃什么好?
1、黄鳝
民间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最近一段时间鳝鱼最为滋补,中医认为黄鳝性温味甘,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小暑时节最宜吃黄鳝,可以预防夏季食物不消化引起的腹泻,还可以保护心血管。
人们爱吃脆嫩的鳝鱼片,在烹调时,只是在锅中爆炒几下就出锅。这样烹调鳝鱼,虽然味鲜美,但对人体的健康不利。因为黄鳝体内有一种寄生虫,如未熟透,就杀不死此虫。它进入人体半个月后,会使人的体温突然升高,并出现厌食,同时,在颈颌部、腋下及腹部皮下出现疙瘩。这就是发生了寄生虫感染。所以,炒黄鳝一定要熟透,以防引起感染。
2、藕
我国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俗。早在清咸丰年间,藕就被钦定为御膳贡品了。中医学认为,藕生食有清热生津、润肺、散瘀消肿、止血的功效,可主治热病烦渴、吐血、淋病等症。熟食则有健脾益胃、消食、止泻、固精的功效。
需要指出的是:煮藕时忌用铁器,以免引致食物发黑;没切过的藕可在室温中放置一周的时间,但因藕容易变黑,切面孔的部分容易腐烂,所以切过的藕要在切口处覆以保鲜膜,可冷藏保鲜一个星期左右。
3、绿豆芽
小暑节气的第三大宝是绿豆芽。常吃绿豆芽,能清肠胃,解热毒,利湿热,洁齿,有很好的保健作用。临床上用绿豆芽煎汤治疗疖疮、烫伤等外伤感染。绿豆芽中含有的核黄素可用来治疗口腔溃疡,还能调五脏、通经脉、解诸毒,可用于饮酒过度、湿热郁滞、食少体倦。
烹饪方面,炒豆芽时应热锅快炒,使维生素C少受破坏。绿豆芽性寒,烹调时宜配上一点姜丝,中和它的寒性。炒绿豆芽时加入一点醋,既可防止维生素B1流失,又可以加强减肥作用。
4、绿豆
绿豆性味甘凉,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夏天人体出汗多,体液损失较大,体内的电解质平衡遭到破坏,用绿豆煮汤来补充是最理想的方法。它既能够清暑益气、止渴利尿,不仅能补充水分,而且还能及时补充无机盐,对维持水液电解质平衡有着重要意义。
煮绿豆汤要控制好时长。由于绿豆的防暑活性成分可能主要以多酚类抗氧化物质为主,保持它们的活性,对于绿豆的防暑功效十分重要。在煮制中应盖上锅盖,尽量减少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同时,煮制时不妨把煮沸10分钟之内的汤取出单独饮用。
5、新米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新米中维生素和矿物质大部分含于米粒外层的糊粉层和胚芽中。米淘次数越多,营养素损失就越大。所以尽量减少淘米次数,一般不超过3次。淘米时不要用流动水冲洗或开水烫洗,更不可用力搓洗。但如果米很陈,那就要反复搓洗,以减少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6、芒果
此外,喜欢吃芒果的市民则有口福了,农谚说“小暑吃芒果”,小暑前后是芒果最成熟美味的季节。由于芒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因此经常食用芒果,可以起到滋润肌肤的作用。食用芒果具有清肠胃的功效,对于晕车、晕船有一定的止吐作用。
但芒果是岭南水果中最为“热气”的水果之一,所以建议各位市民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多喝凉茶。
7、河蚌
常呆空调房也会诱发“干眼病”。中医认为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功效,河蚌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维生素A、B1、B2,对人体有保健功效。
河蚌做法很多,烧、烹、炖均可。水煮河蚌是很多人喜爱的美食。需要提醒的是,河蚌性寒,脾胃虚寒、腹泻的人不宜吃。
8、红豆
小暑重养心,而红豆不仅利水消水肿,并且养心的功效很好。小暑饮食添些红豆,更易身体的健康。由于红豆富含铁质,因此还非常适合心血不足的女性食用,有行气补血之功效。
在吃红豆之前一定要细细挑选,要注意挑选优质红豆,不要选购烂豆、坏豆,吃到变质的红豆很容易导致腹泻。优质红豆的表面呈偏赤色,看起来粒紧而饱满,颗粒的大小很均匀。优质红豆带有豆腥味,如果闻起来发臭发酸,则是变质红豆。
9、姜
俗语有“冬吃萝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赛过喝参汤”。小暑过后,盛夏来临,不少人会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夏日人们好贪凉,喜爱电扇空调,很容易引起伤风感冒。这时及时喝点姜糖水有助于驱逐体内风寒。
有些人吃姜喜欢削皮,这样做不能发挥姜的整体功效。鲜姜洗干净后即可切丝分片。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