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饮食 > 正文内容

一个人累了想重归田园,过宁静的日子又不想回家乡,有好去处么?

2022-06-09 00:47:41健康饮食1

一个人累了想重归田园,过宁静的日子又不想回家乡。

不难看出,你既逃避现实,也在逃避家乡。

或许现实不如意,回家乡又缺少衣锦还乡的条件,心太累了,不知何处能安置。

有好的去处吗?答案是没有。

为什么?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要生活就要柴米油盐酱醋茶,缺一不可。

你不可能生活在空气里,也没有一方净土安置你那颗累了的心。

无论是生活在繁花似锦的大城市,还是生活在人烟稀少的村落,各有利有弊,你只能根据自已所需,不断的去调整去适应,才能让自己活的不累。

正所谓,心安好一切都好,端正了心态,在哪里都能妙笔生花。

你好!大家好!

一个人累了想重归田园,过宁静的日子,又不想回家乡有好去处吗?

有啊!我来给你一个回答!

只要你想重归田园,过安稳的日子。现在的农村什么地方都可以去。现在农村的情况基本都是一样的。在农村内都是50~60年代的人,在种地、居住。

农村的年轻人已经都到了城市。老家的房子几乎都在闲置。你到农村来,可以随便寻找一个房子居住。周围都是60~70岁的人在居住。说话实在,民风淳朴。

年轻一代走了以后,剩余了很多土地,可以租种,价格也太高。根据自己的情况,想种多少就租种多少。有了地,在生活方面,就可以自给自足。

从此就开始了自己的田园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谢谢!

有人说士兵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为什么?

《亮剑》打到淮海战役,楚云飞的第89师向赵庄急进,楚师长发现部队没开早饭,就逮住一个团长询问,这厮声称要拿下赵庄再埋锅造饭。楚云飞也跟着渲染气氛,说什么打下赵庄“我给你们发罐头”!这事看着好像挺靠谱?假的,饿着肚子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

古今中外,任何一场战争和任何一支军队,都把粮食和吃饭当作头等大事,我们说解放战争期间五大战略区中西北野战军最苦,不仅因为彭总麾下的兵力最少(西北野战兵团初建时只有26000人),更严重的问题就是陕北地贫民瘠,粮食不足始终困扰着西北野战军和后来改称的第一野战军。

1947年夏秋之后,陕北地区先旱后涝,粮食普遍欠收,这里的黄土地即使在风调雨顺的年份,也很难养活当地百姓,而若是天气稍有变化,就会导致饥殍遍地,更别提供养军队了。所以,是否有粮食、战士们能否吃上饭,决定着西北野战军能否打仗、打什么规模的仗以及仗最后打的什么样。

在当时的陕北,上至中央领导下到普通战士,日常伙食都是一种叫“糠菜糊糊”的东西,就是用米糠、秕谷、瓜菜和黑豆加水熬煮,制成的粥状食物。而西野战士们每天能吃到两顿这样的东西,那就不算断粮,可问题是这东西也根本保障不了。不妨看看彭总与中央的往来电文,便知道粮食和吃饭问题给西野带来多大的困难:

1947年8月31日彭德怀电:“本日以备战伏击姿态,积极筹带两天粮食,半月以来给养不定,前日遇雨,部队有疲劳现象”。又及:“本日筹粮,两天敌亦未动,野战军明拂晓前出发南进”。

1947年9月3日军委来电:“敌人南进甚快,如陇东三县有粮,又有歼敌机会,则打一二仗再出去也好。。。如粮食许可,请考虑在九里山地区歼灭九十师(指胡部整编第90师)一部”。

可见能够让战士们吃上饭,已经成为将帅们关心的头等大事,到9月初,军委命令西北野战军拦截向南撤退的敌人。然而由于部队严重缺粮,彭总只能集中粮食给王震将军的第2纵队,令其先行南下打击敌人,而大部队需要休整两到三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筹粮,否则无法继续作战。

王震所部于9月9日在延川西北,伏击了敌人整编第76师和整编第1师的167旅,仗打得非常勉强,主要原因还是缺粮。饥饿的干部战士们体力严重不足,加上大雨不断,使战斗伤亡很大,第二纵队政治部要求指战员们要与敌人“比忍受困难的能力”,但无论如何人总归是要吃饭的,哪怕是糠菜糊糊。

1948年2月,在根本改变陕北战略局面的“宜瓦大捷”中,由于增援宜川的敌整编29军刘勘所部小心翼翼行军迟缓,彭总一度忧心如焚。因为到2月28日,西北野战军已经断粮,如果刘勘三日内不钻进伏击圈,彭总只能收兵撤围。所幸在胡宗南的严令下,刘勘率领两个整编师还是钻进了口袋,次日凌晨,战斗打响。

真的无法想象,埋伏起来的西北野战军的干部战士们,是如何在雪地中如何度过漫漫饥寒之夜的。是役,经过三天激战,饿着肚子的战士们将敌人分割包围后,几乎是用刺刀全歼敌人一个整编军部、两个整编师部、五个整编旅10个团290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和辎重粮食,陕北战场的局势终于“过山坳”了。

所以“士兵上战场前饿着肚子”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除非像西北野战军这样极度困难的局面,否则吃上饭才是士兵维持体能和作战能力的基本条件。唯一貼点边的是,战前不可以吃的太饱,否则在剧烈运动下肠胃会出现问题反而影响了作战,另外如果吃得太饱,人会出现困乏和精神不振的现象,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但是饿着肚子上战场,绝对是无稽之谈。

上战场前要饿着肚子?难道死也要做个饿死鬼吗?

前线战士太难了,不能让战士们流血又流泪!上战场前一定要吃饱!后勤保障一定要充分!

在《亮剑》种,有这样一个镜头:

淮海战役战场上,楚云飞视察阵地,却发现战士们没有吃早饭,就问团长。团长说,拿下赵庄阵地再吃饭!听着很燃是不是?其实这句话,出自于春秋时期。

《左传·成公二年》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齐国打鲁国,晋国带着卫国来打齐国,齐国很瞧不起晋国,对敌人们说“欲勇者,贾余余勇!”双方约定第二天早晨开战,第二天齐顷公迫不及待说“余姑翦灭此而朝食。”

这里面用了两个成语,“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余勇可贾的意思是我们的勇气很充足,要不要分一点给你们啊!灭此朝食的意思则是今天灭了这帮敌人再吃早饭!

余勇可贾和灭此朝食的结果必然是骄兵必败,这一战,齐国大败亏输,齐国国君齐顷公差点被俘虏。

齐顷公的故事告诉我们,灭掉敌人没有那么着急,让士兵们吃饱饭在上战场,是很重要的。当然,如果真的想要趁着敌人吃饭睡觉时发动奇袭,那可以把士兵们吃饭睡觉的时间提前,但不能推后。

《亮剑》中这个镜头,本来是嘲笑国军虚张声势,不关心战士死活,结果演出来的效果却成了国军战士嗷嗷叫士气旺盛,彻底跑偏了。很大程度上说,是因为主创人员和观众们大都不知道“灭此朝食”发明者的战斗结果。

说完这些,来给大家讲讲战士们出战前为什么一定要吃饱饭。我分析理由可能至少有三个:

1,战斗时间可能很长,不吃饱根本没有力气。一场战斗能持续多长时间,通常来说是一天,当然一触即溃的国军渣渣例外。解放军打阻击常常以一天一夜为单位,白天敌人(国军和美韩军都是)借助炮火和空军掩护发动攻击,解放军拼死抵抗,往往丢失阵地。到了晚上,志愿军借助夜色发动反击,夺回阵地。以诞生“最可爱的人”的松骨峰阻击战为例,第38军112师335团一个连,抵抗美韩军冲锋长达十几个小时,其实就是天亮的时间。天一黑,志愿军发动总攻,敌人全面崩溃,成了赶羊抓俘虏。

2,一线阵地没法吃饭,不在后方吃点热的,可能这辈子再没机会了。一线阵地是什么样的情况,恐怕和平时期的人们很难想到。抗美援朝时的38军军长梁兴初在前线吃饭,一枚弹片直接掉进碗里。梁兴初说,没有肉,哪里来的骨头?前线为了隐蔽目标,不能生火做饭,志愿军常常是一口炒面一口雪,互相鼓励的话就是“等回去了咱们包饺子吃!”有个部队损失很大伤兵在修整,却发现没有打好配合的兄弟部队却在开开心心吃饺子,二话不说去给他把锅砸了。官司打到志愿军司令部,彭总说,砸的好!打不好仗还吃什么饺子!

3,不吃饱,没力气打阻击,更没力气打冲锋,战斗可能要失败。在轻步兵时代,尤其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我军战士补充能量的主要方式就是吃各种主食粮食。不像现在,可以带着一条士力架,一吃就来劲。战前吃饭时,战士们都有一顿饭顶一天的觉悟,自然不会让自己饿着。如果吃饭不吃饱,阻击时丢不动手榴弹,冲锋时被敌人一推一个趔趄,这样的弱鸡,能打胜仗吗?

在惨烈的上甘岭战役,进入上甘岭一线阵地的士兵,一直就是饿着肚子作战,他们不是不愿意吃饱,他们实在是没有补给。当时送上去一个苹果一个水果糖就算立大功。曾经入选小学课本的《一个苹果》,讲的就是上甘岭的故事。

不懂战争,就不要随便给战士们规定条条框框了,上次就有网友说不许捡敌人的枪,现在不许吃饭,下次估计是不是有人要规定不许戴头盔了(这个好像真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jrjxc.com/jkys/19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