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阳不升实在怎么形成的?
症状首页>舌嫩苔厚>症状起因
搜索
怎么引起的清阳不升
5 飞华健康网医生组
清阳不升【概念】清阳不升证是脾气不足证中之一种,指的是清阳之气不升,则不能温养头部、肌表、四肢等所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的概称。多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而脾胃受损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耳鸣耳聋,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纳呆便溏,舌淡嫩苔白,脉弱或虚等。
清阳不升证常见于「眩晕」、「耳鸣」、「耳聋」、「痿躄」、「泄泻」、「脱肛」、「子宫脱垂」、「崩漏等疾病中。
本证通常应与“脾气虚证」相鉴别。
【鉴别处理】
清阳不升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
如眩晕病中出现清阳不升证,则多兼见耳鸣,头重如裹,胸闷恶心,体倦乏力,畏寒肢冷,食少便溏 ??,多寐,舌苔白腻,脉濡弱、或沉滑等「阳为湿困」的特点。此由恣食肥甘,劳倦太过伤及脾胃,健运失司,水湿内聚,痰浊中阻,则清阳不升而致。治宜健脾升阳,燥湿化痰。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 (《医学心悟》)合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加减。若在耳聋病中见清阳不升证,其临床表现多兼见视物不清,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声低气短,乏力便溏,舌嫩苔厚,脉濡细等「中气不足」症状,此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升阳益胃,方用益气聪明汤 (《东垣试效力》)。若在痿躄病中见清阳不升证。临床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肌肉消瘦,逐渐加重,食少便溏,面浮而无华,神疲乏力,舌苔薄白,脉沉细等「气虚痿」的症状,此由饥饿劳倦,伤及脾胃,脾气不升,肺气不布,肌肉筋脉失于濡养所致。《证治汇补》指出:「气虚痿者,因饥饿劳倦,胃气一虚,肺气先绝,百骸溪谷,皆失所养…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属气虚,所谓脾既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而不用也。」治宜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若在泄泻病中见清阳不升证,则表现为久泄不止,甚或脱肛,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脘腹闷胀不舒,舌淡苔白,脉细弱等「脾气下陷」的特点,此由脾胃虚弱,运则失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而为泄泻」,治宜健脾益气止泄,方用参苓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若在脱肛病中见清阳不升证,其临床表现每以脱肛久而不愈,气短乏力,出汗,肢体畏寒,懒言,食不知味等「中热下陷」证候为特点,此由饮食劳倦伤脾,或久病损脾,久泻不止,以致中气下陷,升提失司,治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用补中益气汤(《脾胃论》)。总之,清阳不升证,虽属脾胃气虚范畴,各证病机相同,但在不同疾病中,表现不尽相同,临床应加以辨别。清阳不升证较多发生于素体瘦弱之人,因久病体弱,中气亏虚,常见精神萎靡,面色不华,气短声低,倦怠乏力,肢冷畏寒等症。妇女见清阳不升证者,主要表现为中气下陷而致的子宫脱垂和气不摄血出现的崩漏,或清阳不升,湿气下流,出现带下绵绵而清稀等。
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一升一降,共同维持机体的营养代谢。在其病机演进过程中,脾的清阳不升,可导致肾的浊阴不降,出现胸闷,腹胀,大便溏,小便少及头重体倦,食少纳呆,甚则尿闭,水肿,舌苔浊腻,脉弦滑等。就整个机体而论,脾胃的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至关重要。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而肝之生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之主呼热,肾之主纳气等,也需要脾胃配合以完成其升降运动。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也不能排出,继而可以产生多种病症。《吴医汇讲》说:「…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俾升降失宜,则脾胃伤,脾胃伤则出纳之机失其常度,而后天之生气巳息,鲜不夭札生民者已。」
【类证鉴别】
脾气虚证与清阳不升证:脾气虚又称脾气不足,脾胃虚弱(《中医大辞典》)。清阳不升证本属脾气虚证范畴,两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十分近似,□亦有一定区别。脾气虚的概念,此清阳不升的概念为广,脾气虚证可包括清阳不升证,而清阳不升证仅是脾气虚证的部分表现。从病因而论,清阳不升证,每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或久病伤脾所致。由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不能上荣于脑府、清窍,故见头晕,眼花,视物昏蒙,耳鸣,耳聋。脾气虚证,亦是由于饮食不节,劳倦内伤,损伤脾胃所致。但脾气虚证是中焦脾胃功能衰弱证候的总称。它包括脾失健运(如脘腹胀满,泄泻便溏,食少纳呆。)中气不足(如面色黄而少华,唇淡或黯,气短声低,食少倦怠。)清阳不升(如眩晕,耳鸣,耳聋,视物昏蒙。)中气下陷(如脱肛,久泄,子宫脱垂。)脾不统血(如崩漏,便血)等证。而清阳不升证,仅是指由于中气不足,脾失升清作用所表现出的症状而B以此可资鉴别。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