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时河西走廊的饮食?
北魏河西走廊,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将自己的一些饮食习惯带到南方,并与当地习俗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些新的地方饮食特色,对后世起到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水平与秦汉时期相比,有着较大的发展。食品的加工和制作方法有所增加,烹饪水平明显提高。出现了《食疏》《崔氏食经》等饮食书籍。
这一时期的高门士族十分讲究饮食的烹制,并世代相传。如苻朗在前秦灭亡后投奔东晋,就以善于辨别饮食而受到江东士族的赞许。曹丕也是美食大家,曾对群臣说过是否通晓饮食的制作与品评,是衡量家世高下的标准之一。而一般家庭的饮食以素食为主,多食用盐菜、粗饭等。低级官吏家中若无其他收入,生活中也几乎不吃肉。
文明用餐有哪些?
不混用餐具,夹菜用公筷,尽量分餐食;食堂就餐时,尽量自备餐具。分餐是指把主食和菜肴分配到不同就餐者的餐盘和碗中,用餐者使用个人餐具进食的就餐方式。公勺公筷就是两人以上同桌共餐时,用以夹(舀)取菜(汤)的勺子、筷子,是就餐者不与嘴接触的分餐工具,即“公筷夹菜,私筷进食”推广分餐制、使用公勺公筷是有效的卫生防疫方法,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需要终身践行。避免细菌、病毒传播:培养卫生文明好习惯,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例如幽门螺杆菌、甲肝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的传播。节约粮食,减少浪费:分餐可以各取所需,根据自己的饭量和需要进食,约束大吃大喝,减少铺张浪费。营养均衡,防止偏食: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定量取餐、规律有恒。按需适量取餐:根据家庭成员的人数、年龄和活动强度,确定饭菜总量和营养搭配,按需适量取餐。固定使用餐具:家庭成员固定餐具,每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从外形、颜色、材质上加以区别。使用公勺公筷:最好每道菜配备公筷或公勺,与其他餐具有明显区分,便于识别,使用完公勺公筷后应放回原处。鼓励孩子独立进食: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养成使用公勺公筷的好习惯,并坚持下去。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避免用嘴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外出就餐时可以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特别是对于抵抗力较弱的孩子,应自备餐具。使用公用的筷子、勺子或叉子进行分菜,餐后剩余食物打包或分装时也应使用公勺公筷。用餐时避免大声说话,不剔牙不咂嘴,取菜不挑不拣、不互夹菜,尽量降低接触性传播。在餐馆候餐区、取餐区、结账区等区域划设“一米线”,严格控制人流密度,不得造成点餐、等餐、等位等人员聚集。对于合餐顾客,餐馆应提供“一菜一公筷、一汤一公勺”,或者“一人一公筷、一人一公勺”服务。野生动物可能是寄生虫和病毒等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携带者,很多新发传染病都和野生动物有关,接触和食用野生动物都会增加罹患疾病的风险。因此,我们要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树立野生动物保护观念,让“拒绝野味”成为每个人的基本常识。为什么要使用公勺公筷?使用公勺公筷,可以有效减少唾液所携带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风险,预防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发生。使用公勺公筷,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如果家中人数不多,是否也需要使用公勺公筷?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