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健康教育内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五个方面:
(1)自我意识方面。包括如何理解自己、悦纳自己,做到自重、自尊、自爱、自信,如何评价自己,如何准确对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何以成熟的自我意识对待自我的发展等。
(2)学习心理方面。包括如何科学用脑,如何使用和开发自己的智力,如何强化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与进取心,如何克服学习中的焦虑并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和学习习惯,如何使用学习策略创造性地学习等。
(3)人际关系方面。包括如何培养负责守信、友善乐群的健康人格,如何准确处理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
(4)生活和社会适合性方面。包括如何培养顽强的意志努力,如何适合群体,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压力、升学压力及择业压力,如何准确对待挫折等。
(5)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方法。包括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的标准,怎样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困惑如何实行自我调适等。
途 径
学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能够归纳在三个方面,即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心理辅导,面向学生个体实行心理咨询。
(1)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家庭和学校环境直接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的家庭与学校环境是促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社会环境、尤其是社区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学校要与校外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素质健康发展。
(2)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心理辅导。
面向全体学生展开心理辅导是团体咨询在学校教育的扩展,它能够是以讲座的形式面对全校或某个年级的学生实行辅导,也能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中的宣传阵地,如在校园广播、黑板报、壁报、校园期刊等,开辟心理健康园地,让关心心理健康成为全体学生自己的事。
(3)面向学生个体实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向全体,照顾差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当个别学生在自我发展、课业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碰到心理障碍,感受到强烈的心理困扰时,或个别学生因心理障碍困扰而出现行为偏差倾向时,就需要学校专门的咨询人员实行咨询和指导。
原 则
(1)面向全体与面向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也要注重对个别学生的辅导。
这个原则要求: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纳入学校全面推动和展开的素质教育的范畴,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有针对性,首先要抓住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以及学生中存有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着眼于绝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实行指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创造和提供条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注重个别指导和个案研究,以心理咨询的方式协助个别有心理困惑与心理障碍的学生,尽快摆脱心理困扰,调整心态,以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状态,融入集体学习和生活之中,从而促动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提升。
(2)系统有序的原则
为了使学生的心理水平持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螺旋式上升,系统有序地安排。
这个原则要求:要全面安排心理健康教育各部份内容,即在各个年龄阶段都要分别安排心理健康知识、自我意识、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活与社会适合方面的内容。但在具体安排上,要表达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不同要求,以及各部份内容的逻辑顺序和承接关系,表达学生心理水平的持续提升。在全面安排教育内容时,考虑到不同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水平和现实的心理状态,突出重点。
(3)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地实行。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实际展开,才能收到成效。
这个原则要求: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实的心理状态。除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外,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安排的活动,都必须是学生所关心和熟悉的,是与他们学习、生活密切联系,能够引起他们注意和重视的,必须找准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学生中普遍存有的现实的心理问题以及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通过专题报告、座谈讨论以及其它活动形式,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
(4)主体性原则。
学生自始至终是主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真正表达学生的主体地位。离开学生主体,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
这个原则要求:学校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师无法取代学生的内心活动。为了改善他们的心理状态,提升心理素质,需要启动其内因,即在一定的活动或情境中,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激发他们展开积极的内心矛盾斗争,让他们充分地感受与体验,只有这样,学生的感受与体验才具有积极意义,主体作用也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搜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