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要怎样的健康饮食
1.别完全禁止垃圾食品来自俄亥俄州的儿童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表示,一旦孩子尝过了口感酥脆的、甜咸适中的“垃圾食品”,他们就很难拒绝这些食物的诱惑。肯尼迪建议家长应该限制孩子每天吃零食的数量,而不是完全的禁止这些食物,这样,孩子们就不会因为这些是他们不能拥有的东西而更加受诱惑。肯尼迪表示,禁止某一种特定的食物其实是个坏主意,因为当孩子一旦有机会吃这种食物时,就会尽可能的多吃,这很容易养成孩子暴饮暴食的习惯。同时,家长应该避免将限制甜点或其它孩子喜欢的食物作为惩罚手段,因为这会导致孩子与食物间不健康的关系。2.在学校也要聪明饮食很多学习都能提供每日的菜单,以及孩子所选择的餐点种类,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研究他每天的餐单,和他一起做出做健康的选择。这样,孩子们就会知道他该怎样选择食物,并获得营养食品的相关决策经验。家长还应该让孩子知道,零用钱不是只能用来买汽水和糖果的,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同时建议学校多准备一些健康的零食,如苹果,这样就可以减少孩子购买不健康零食的机会。3.避免购买不健康食物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家长尽量不要买不健康的食品,如膨化食品。如果你想买一些膨化食品,记得买最小的包装,而不要买家庭包或经济包等大包装,比如在买干酪爆米花时,应买小包的一人份的,而不要买家庭装的。只要孩子视线所及没有大堆的零食,他们就不会整天地想着要吃零食。4.限制孩子喝甜饮料
肯尼迪表示,有的孩子可能会意识到很多垃圾食物含有很高的热量,但往往会忽视他们每天喝的含糖饮料也有很高的卡路里。比如,一杯麦当劳的巧克力咖啡热量高达880卡路里,这相当于美国农业部推荐的,9-13岁孩子每天摄入热量最大值的一半。因此,一定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最喜欢的甜饮料到底含有多少热量,并建议他们选择低卡或零卡饮料。为了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水习惯,应该从小给孩子喝白水或纯牛奶,尽量不喝含糖果汁饮料或甜味乳饮料。如果要给孩子喝果汁,也应尽量是鲜榨的100%纯果汁加等量的水稀释。5.多吃蔬菜和水果做饭时,既要保证是健康食物,也要考虑孩子喜好。同时要注意控制淀粉类食物的量,如土豆,多准备蔬菜和水果。为了进一步吸引挑食的孩子,美国农业部建议,可以特别制作几份健康的菜谱,让孩子参与食物的准备和制作过程,并给这些菜取一个和孩子有关的名字,如“轩轩的蔬菜水果沙拉”或“多多的玉米饼”等,这样可以提高孩子对这些食物的兴趣。6.家长要树立好榜样不少家长表示,孩子们会对自己的健康饮食建议不屑一顾,甚至唱反调,但事实上,家长的建议和行为会对孩子的营养观点产生很大影响。学龄前儿童特别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当然也会模仿父母的饮食偏好,并愿意因此而跟父母一起尝试新的食物。美国农业部建议,家长应尽量和孩子一起用餐,让孩子看到你有多喜欢吃水果和蔬菜,并多尝试新的食物,让用餐变得有趣。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不要让大孩子在弟弟妹妹面前表现出对某些食物的不喜欢或讨厌,因为这很容易让小的孩子有样学样。7.从“一小份”开始
建议给孩子使用小的盘子、碗或其它餐具,小份取用食物,不够再添。当孩子能够自己吃饭时,就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取用食物的习惯。在孩子3-5岁时是最佳训练期,可以让孩子从盘子里自行取一小份沙拉或其它凉的菜到自己的小盘子里。这样会让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并且可以帮助他们明白,自己能吃多少就取多少,以避免浪费食物。8.孩子“吃饱了”别强迫进食当孩子吃饱时就应提醒他们停止进食,不要强迫孩子一定要吃完碗里的食物,当孩子吃完所有食物时也不要表扬和鼓励。相反,应该告诉孩子,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剩下的食物可以等到饿了再吃。当孩子自己因为“吃饱”而停止进食时,即使你觉得他没有吃饱也不能强迫孩子继续吃,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养成过量饮食的习惯。家长要让孩子学会判断自己是否真的吃饱了,并尊重他们是否继续进食的决定。9.坚持严格的膳食和零食时间表
美国农业部表示,要让孩子保持规律的吃饭和吃零食的时间安排,不能让孩子整天不停地吃,也不能让孩子在两餐之间变得太饿,这可能会使他们养成暴饮暴食的习惯。大多数孩子需要一日三餐,并在两餐之间加一份小零食,但如果你担心自己的孩子吃得太多或者吃得不够,可以咨询儿科医生或营养师。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坚持饮食时间表很重要,但当孩子说他们不饿时,也不要强迫他们吃饭。如果你的孩子错过了一顿饭,千万不要用饼干或糖果来补足,而应该提供健康的零食,如苹果、胡萝卜等,易确保他们在下一顿饭之前不会饿。10.多尝试新的健康食物当你的孩子总是将花椰菜泥倒在地上,或挑出粥里面的豌豆时,不要气馁。因为要让孩子接受一种新食物的味道和质地,总是需要时间的,多尝试几次,说不定孩子就会爱上它了。此外,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选择想吃的食物,也会让他们有更大的可能多吃健康食物。比如,可以问他们“你晚餐想吃黄瓜还是西红柿?”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是自己选择了吃黄瓜,而不是妈咪让自己吃黄瓜。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