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过年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封开县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外出的人纷纷回家团聚。群众过节活动,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陆续开始,大搞室内外清洁卫生、备年货,妇女忙于 裹糍、蒸年糕,迎接新年。年制品以糯米糍为主,有时包裹蒸、花生、芝麻粘皮的糯米 糊、甜糕、“沙爽”(粘米制品),还有油炸糖环、油炸檄(北境制空心,南境制实心),解放后还时兴炸角子、做云吞、汤丸等等。 除夕前还有送迎灶君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除夕晚接立灶君神位。 迎送灶君要备三牲、酒礼祭拜。传说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该家主人情况,因此民 间对灶君都很敬重,每逢初一、十五要烧香敬拜,希望灶君上天时为其说几句好话。 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买肉杀鸡,备丝粉、腐竹、针菜、香信及其他祭品 拜神。晚餐,各家吃“团年饭”,酒菜丰盛。农村许多地方,习惯全家大小在厅堂围着火 盆直至天亮,称之为“守年”。炉灶用谷壳或柴炭引燃,通宵保留烟火,并点“长明灯”, 以示“长庆”好意。不少地方还习惯留“隔年饭”,以示“年年有余”。 零时开始,放炮竹“接年”。城里人还走上街去转一圈,意是新年“行大运”、“行好 运”。城乡烟花炮竹不断。 年初一早晨,有些地方习惯吃甜汤丸、面条,也有的地方习惯整天吃素不吃肉。老 少首次见面,均敬礼作揖,相互恭祝吉利,年轻人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分发红包、糖 果。各家备有茶点、香烟、糖果之类,招待宾客。人人都穿上新衣服,街中村中行人如 流,一片喜气洋洋。 年初二为开年日,许多地方都习惯杀鸡拜神。年初一吃斋、吃素的,此日即宴丰餐 盛。 此后,各地都习惯相互拜年,走亲戚,访好友,城乡呈现一片节日欢乐气氛。醒狮 队、舞龙队、八音鼓乐队进城串乡贺新年,受贺者要备茶、糖果、香烟,热情接待。还 有舞狮采青、武术表演,放鞭炮、送红包等,观看场面人潮如涌,热闹非常。县境大洲 泗科的陕筋白马舞、五马巡城舞和采茶戏等民间传统节目,在四乡巡回表演,还到毗邻 广西苍梧县木双等地演出。 年初七为“人日”,一般不出门,不探亲访友。 元宵节 许多地方过元宵习惯吃汤丸,示意新的一年开始“心中有数”。县境内南丰 和金装望高过“元宵节”则比过除夕、年初一还要热闹。渡头城西庙是日举办炮会,许 多商户或居民合伙备金猪(即烧猪)拜菩萨,祈求神灵保钻在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保佑街坊居民四方大利、六畜兴旺、人丁安康。炮地内外,人山人海,年年如是。占卜 县内许多地方(尤其农村),当家人有病时,都习惯到寺庙求签,问凶吉,求神“保 佑”,虽经医生治疗康复,亦多认为是神显灵,其家属要具三牲酒礼祭品“还神”;有的 人家遇大小事务,先找巫婆问吉凶,谓之“问花”、“问米”;遇天旱、虫害、疫病流行, 就到庙宇中祭神,祈求“神灵保始”,消灾灭病;还有人遇生病,即去神前跪拜并取香灰, 谓之“神药”,或叫人用纸“画符”,烧灰服用。若不愈则认为神心不诚。 解放前,因县境地处偏僻,群众文化低,缺乏科学常识,均相信自己一生都由“命 运”、“风水”决定,因而迷信占封、算命、看相、看“风水”,由此引起争坟地或房屋纠 纷的事情屡有发生,甚至导致宗派械斗事件。 其他迷信禁忌的陋习有: “立春”、“惊蛰”时节忌舂米。 正月初二开年,杏花、罗董等地禁忌小孩用脚踩上大门口门槛。 新郎到岳父家接新娘,进大门口忌用脚踩上门槛,违者,则要饮洗米水(意是像 “愚牛”)或烧炮仗,表示道歉。杏花等地则将新郎穿的鞋斩断。 孕妇禁忌剪头发,不准动床,不准动土,更不准建筑,以免犯“胎神”。 孕妇忌参加别人的婚丧事。 产妇忌水、火,忌见父母,食不能与家人同桌,碗碟另设,衫裤另处洗晒,忌“月 胎风”。 身死异地者,只能停棺于村边,不准进入住宅。 船民开船忌洗鞍、洗头,用膳时,忌筷子往饭桌上柱齐,桌上汤匙忌背底朝天。以 免行船搁浅滩或遭遇其他意外。 眼眉跳动,视为不吉利,有人要用小片红纸贴到眼皮处。 首次吃新米饭,忌用汤或水渗饭吃,期望天气晴好,不沤坏新谷。 菩萨出游打醮 是为神庙、社坛做道事,说是使菩萨、神像显灵,为百姓“消灾灭祸”、风调 雨顺保平安。县有神庙、社坛的地方,至民国时期均有打醮习俗。一般是三年或五年打 一次酿。搭竹棚,立“大山士”,设醮坛,择定良辰吉日,请道士多人闹三天三夜(最少 也有一昼夜)。经过哺斋,念经,搞“水陆道场”,悬嫁接榜,请会气功的人舞弄上刀山、 蹈火海(炭)、“打砂”、“放灯河”等法术。其开支,有的从其神庙、社坛所占有的山林 场地、水旱田地公尝收入(或炮会费)中解决,也有从各村寨祖宗公尝中筹集。 菩萨出游 多在秋收结束,初冬农闲,神庙诞日前后举行。时间为三至五年一次不 等。设有筹备机构。菩萨出游前,先将神像彩油一新,庙内陈设亦作一番修聋。出游路 线走向、八音锣鼓乐队、罗伞彩旗、醒狮队随行,以及到哪个村寨摆设“迓圣”等等,都 有一番周密部署安排。民国时期,县境内一些地方抢菩萨出游,一般为一天,走地方多 的,亦加两至三天。游期到来,会友聚集宴饮,第一天为入席日,第二天为诞日,第三 天为散席日。菩萨出游所到村寨摆设的“迓圣”,由当地村民组合承办,其“迓圣”摆设 有金猪、鸡、猪肉、海昧、果晶、糕点、油橙、香烛等。菩萨被抬到“迓圣”前停下,即 由人们跪拜、敬酒、焚烧香烛、鸣烧火药炮或鞭炮等等。 解放前,开建县渡头城西庙菩萨出游在冬季。因神庙在贺江西岸,到县城南丰,菩 萨过江不乘船,要由人凫水抢着过。下水前每人饮上一碗酒热身,登岸后即备有火堆取 暖,无论天气多冷,亦要按例进行。城西庙的菩萨出游为县境内民间习俗中所喜闻乐见, 由于组织有庞大的八音鼓乐队、罗伞彩旗队、舞龙队、醒狮队,还有飘色队跟随,气氛 热烈,所到之处,都吸引成千上万人观看。 解放后,菩萨出游活动消失,多数庙宇和神像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拆除,被焚烧。80 年代以后,许多神庙,神像重新建立,但无菩萨出游活动。 庙会炮会 县境内的庙宇、神坛,经考证多建于明清,少数在民国时期重建。知名的神庙有:封 川附城的北帝庙、东狱庙、华光庙、关帝庙,渔涝河儿口锣鼓岗的华伦庙,莲都清水的 圣堂庙,杏花斑石山下的圣妃宫,其它区域的蓬莱宫、留星宫、镇东宫、呈本富、广寒 宫、青山宫;开建县城的城隍庙、北帝庙、关帝庙、华光庙、七圣庙、盘古庙、龙母庙 和宝月宫、天后宫、太微宫、新福社、归天社,西岸洲的城西庙、渡头莲塘庙、金装庙, 赤黎的灵胜庙、灵田庙,大玉口的龙门庙,都平的永胜宫,南丰平滩的城都庙,簕竹的 石鼓庙,时学的张仙奶庙,开明的双福寺,侯村的金山寺,汾塘的正明寺,江贝的大同 寺、文昌寺、宝胜庙,小洞的东江庙等等。 各个庙寺神社有各自的诞辰,其诞辰日就是庙会期,庙会活动,按庙而异,有每年 一次的,也有相隔2—3年或4—5年一次的。 炮会是民间在各个神庙涎期举行的带传统的群众性活动,四乡群众云集。炮会设有 头炮、二炮,还有三炮和四炮的,各炮获得者则负责庙会事宜,包括动员组织一方群众 筹款、祈祷神灵保佑诸事如意吉祥。炮会放炮期,先由上届承办单位(或个人)将炮屏 (称之谓菩萨的象征、化身)由八音鼓乐队、醒狮队、彩旗罗伞仗仪队护送到放炮地点, 称之“还炮”。在炮地用竹木材料搭起高台,安设一门六七厘米口径的火药钢炮筒,炮口 上放上一只“炮圈”(直径五六厘米,周边用红线或红绸布条缠绕着)。各村寨为得到炮, 均事先组织好一帮青壮年上阵,放炮开始,炮圈坠落,即时你抢我夺,热闹非常。得炮 者就成为炮首和下届炮会的承办者,还可获得炮会奖金。 中秋节,封开人俗称“八月十五”或“月光节”。根据周代《礼记》祭礼一书中关于“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阳、秋天祭月亮、因为秋字从“禾”及“火”寓意庄稼成熟之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谢月亮了。流传到民间,就有赏花灯、制饼果、宰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贺中秋的文化习俗。俗语云:“冬唔饱,年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可见,中秋节饮食的重要。旧时,封开地区中秋的节日气氛特别浓烈。在封川古城旧街,早在节前十天,各茶楼饼家就开展节前筹备:门前扎作彩绘、披红挂绿、搞出各式月饼的美点、挂上宫灯、走马灯之类。 在县衙内举行“唐宣宗游月宫”,东山河畔游“八仙过海”;在北山顶搞“大闹天宫”,在学宫举办“貂蝉拜月”;在攀桂坊搞“吴刚伐挂”;“ 在贺江两岸搞山歌对唱”;在封川沙滩搞“放孔明灯”等丰富多彩的民间大型活动,一派节日景象。 家家户户还举办“祭月”仪式,家有天台的在天台,没有天台的在自家门前,摆开八仙桌,备上贡品,由妇女主持拜祭之礼,家人朝月祝祷,焚香礼拜,少年儿童则在旁唱:“月光光,月娘娘,打开房门嫁衣裳……”或做各种游戏。拜月的贡品除月饼之外、还有封开油栗,沙田柚、杨桃、柿子等时果和吮田螺,眼睛更明亮之意。此外,还有“追月”,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八月十五,兴狂未尽,“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还要在八月十六夜再过一次,名为追月。是夜,邀约亲朋好友、到内景优雅的地方赏月,封川街的一些商家还专门举办“追月”茶会之类,招待顾客。
春节是封开县内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外出的人纷纷回家团聚。群众过节活动,一般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即陆续开始,大搞室内外清洁卫生、备年货,妇女忙于 裹糍、蒸年糕,迎接新年。年制品以糯米糍为主,有时包裹蒸、花生、芝麻粘皮的糯米 糊、甜糕、“沙爽”(粘米制品),还有油炸糖环、油炸檄(北境制空心,南境制实心),解放后还时兴炸角子、做云吞、汤丸等等。 除夕前还有送迎灶君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送灶君上天,除夕晚接立灶君神位。 迎送灶君要备三牲、酒礼祭拜。传说灶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该家主人情况,因此民 间对灶君都很敬重,每逢初一、十五要烧香敬拜,希望灶君上天时为其说几句好话。 除夕,家家户户贴对联、门神,买肉杀鸡,备丝粉、腐竹、针菜、香信及其他祭品 拜神。晚餐,各家吃“团年饭”,酒菜丰盛。农村许多地方,习惯全家大小在厅堂围着火 盆直至天亮,称之为“守年”。炉灶用谷壳或柴炭引燃,通宵保留烟火,并点“长明灯”, 以示“长庆”好意。不少地方还习惯留“隔年饭”,以示“年年有余”。 零时开始,放炮竹“接年”。城里人还走上街去转一圈,意是新年“行大运”、“行好 运”。城乡烟花炮竹不断。 年初一早晨,有些地方习惯吃甜汤丸、面条,也有的地方习惯整天吃素不吃肉。老 少首次见面,均敬礼作揖,相互恭祝吉利,年轻人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分发红包、糖 果。各家备有茶点、香烟、糖果之类,招待宾客。人人都穿上新衣服,街中村中行人如 流,一片喜气洋洋。 年初二为开年日,许多地方都习惯杀鸡拜神。年初一吃斋、吃素的,此日即宴丰餐 盛。 此后,各地都习惯相互拜年,走亲戚,访好友,城乡呈现一片节日欢乐气氛。醒狮 队、舞龙队、八音鼓乐队进城串乡贺新年,受贺者要备茶、糖果、香烟,热情接待。还 有舞狮采青、武术表演,放鞭炮、送红包等,观看场面人潮如涌,热闹非常。县境大洲 泗科的陕筋白马舞、五马巡城舞和采茶戏等民间传统节目,在四乡巡回表演,还到毗邻 广西苍梧县木双等地演出。 年初七为“人日”,一般不出门,不探亲访友。 元宵节 许多地方过元宵习惯吃汤丸,示意新的一年开始“心中有数”。县境内南丰 和金装望高过“元宵节”则比过除夕、年初一还要热闹。渡头城西庙是日举办炮会,许 多商户或居民合伙备金猪(即烧猪)拜菩萨,祈求神灵保钻在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保佑街坊居民四方大利、六畜兴旺、人丁安康。炮地内外,人山人海,年年如是。占卜 县内许多地方(尤其农村),当家人有病时,都习惯到寺庙求签,问凶吉,求神“保 佑”,虽经医生治疗康复,亦多认为是神显灵,其家属要具三牲酒礼祭品“还神”;有的 人家遇大小事务,先找巫婆问吉凶,谓之“问花”、“问米”;遇天旱、虫害、疫病流行, 就到庙宇中祭神,祈求“神灵保始”,消灾灭病;还有人遇生病,即去神前跪拜并取香灰, 谓之“神药”,或叫人用纸“画符”,烧灰服用。若不愈则认为神心不诚。 解放前,因县境地处偏僻,群众文化低,缺乏科学常识,均相信自己一生都由“命 运”、“风水”决定,因而迷信占封、算命、看相、看“风水”,由此引起争坟地或房屋纠 纷的事情屡有发生,甚至导致宗派械斗事件。 其他迷信禁忌的陋习有: “立春”、“惊蛰”时节忌舂米。 正月初二开年,杏花、罗董等地禁忌小孩用脚踩上大门口门槛。 新郎到岳父家接新娘,进大门口忌用脚踩上门槛,违者,则要饮洗米水(意是像 “愚牛”)或烧炮仗,表示道歉。杏花等地则将新郎穿的鞋斩断。 孕妇禁忌剪头发,不准动床,不准动土,更不准建筑,以免犯“胎神”。 孕妇忌参加别人的婚丧事。 产妇忌水、火,忌见父母,食不能与家人同桌,碗碟另设,衫裤另处洗晒,忌“月 胎风”。 身死异地者,只能停棺于村边,不准进入住宅。 船民开船忌洗鞍、洗头,用膳时,忌筷子往饭桌上柱齐,桌上汤匙忌背底朝天。以 免行船搁浅滩或遭遇其他意外。 眼眉跳动,视为不吉利,有人要用小片红纸贴到眼皮处。 首次吃新米饭,忌用汤或水渗饭吃,期望天气晴好,不沤坏新谷。 菩萨出游打醮 是为神庙、社坛做道事,说是使菩萨、神像显灵,为百姓“消灾灭祸”、风调 雨顺保平安。县有神庙、社坛的地方,至民国时期均有打醮习俗。一般是三年或五年打 一次酿。搭竹棚,立“大山士”,设醮坛,择定良辰吉日,请道士多人闹三天三夜(最少 也有一昼夜)。经过哺斋,念经,搞“水陆道场”,悬嫁接榜,请会气功的人舞弄上刀山、 蹈火海(炭)、“打砂”、“放灯河”等法术。其开支,有的从其神庙、社坛所占有的山林 场地、水旱田地公尝收入(或炮会费)中解决,也有从各村寨祖宗公尝中筹集。 菩萨出游 多在秋收结束,初冬农闲,神庙诞日前后举行。时间为三至五年一次不 等。设有筹备机构。菩萨出游前,先将神像彩油一新,庙内陈设亦作一番修聋。出游路 线走向、八音锣鼓乐队、罗伞彩旗、醒狮队随行,以及到哪个村寨摆设“迓圣”等等,都 有一番周密部署安排。民国时期,县境内一些地方抢菩萨出游,一般为一天,走地方多 的,亦加两至三天。游期到来,会友聚集宴饮,第一天为入席日,第二天为诞日,第三 天为散席日。菩萨出游所到村寨摆设的“迓圣”,由当地村民组合承办,其“迓圣”摆设 有金猪、鸡、猪肉、海昧、果晶、糕点、油橙、香烛等。菩萨被抬到“迓圣”前停下,即 由人们跪拜、敬酒、焚烧香烛、鸣烧火药炮或鞭炮等等。 解放前,开建县渡头城西庙菩萨出游在冬季。因神庙在贺江西岸,到县城南丰,菩 萨过江不乘船,要由人凫水抢着过。下水前每人饮上一碗酒热身,登岸后即备有火堆取 暖,无论天气多冷,亦要按例进行。城西庙的菩萨出游为县境内民间习俗中所喜闻乐见, 由于组织有庞大的八音鼓乐队、罗伞彩旗队、舞龙队、醒狮队,还有飘色队跟随,气氛 热烈,所到之处,都吸引成千上万人观看。 解放后,菩萨出游活动消失,多数庙宇和神像在历次政治运动中被拆除,被焚烧。80 年代以后,许多神庙,神像重新建立,但无菩萨出游活动。 庙会炮会 县境内的庙宇、神坛,经考证多建于明清,少数在民国时期重建。知名的神庙有:封 川附城的北帝庙、东狱庙、华光庙、关帝庙,渔涝河儿口锣鼓岗的华伦庙,莲都清水的 圣堂庙,杏花斑石山下的圣妃宫,其它区域的蓬莱宫、留星宫、镇东宫、呈本富、广寒 宫、青山宫;开建县城的城隍庙、北帝庙、关帝庙、华光庙、七圣庙、盘古庙、龙母庙 和宝月宫、天后宫、太微宫、新福社、归天社,西岸洲的城西庙、渡头莲塘庙、金装庙, 赤黎的灵胜庙、灵田庙,大玉口的龙门庙,都平的永胜宫,南丰平滩的城都庙,簕竹的 石鼓庙,时学的张仙奶庙,开明的双福寺,侯村的金山寺,汾塘的正明寺,江贝的大同 寺、文昌寺、宝胜庙,小洞的东江庙等等。 各个庙寺神社有各自的诞辰,其诞辰日就是庙会期,庙会活动,按庙而异,有每年 一次的,也有相隔2—3年或4—5年一次的。 炮会是民间在各个神庙涎期举行的带传统的群众性活动,四乡群众云集。炮会设有 头炮、二炮,还有三炮和四炮的,各炮获得者则负责庙会事宜,包括动员组织一方群众 筹款、祈祷神灵保佑诸事如意吉祥。炮会放炮期,先由上届承办单位(或个人)将炮屏 (称之谓菩萨的象征、化身)由八音鼓乐队、醒狮队、彩旗罗伞仗仪队护送到放炮地点, 称之“还炮”。在炮地用竹木材料搭起高台,安设一门六七厘米口径的火药钢炮筒,炮口 上放上一只“炮圈”(直径五六厘米,周边用红线或红绸布条缠绕着)。各村寨为得到炮, 均事先组织好一帮青壮年上阵,放炮开始,炮圈坠落,即时你抢我夺,热闹非常。得炮 者就成为炮首和下届炮会的承办者,还可获得炮会奖金。 中秋节,封开人俗称“八月十五”或“月光节”。根据周代《礼记》祭礼一书中关于“天子春朝日,秋夕月”之句即春天拜太阳、秋天祭月亮、因为秋字从“禾”及“火”寓意庄稼成熟之意。有好收成,自然要多谢月亮了。流传到民间,就有赏花灯、制饼果、宰鸡鹅、吃团圆饭、拜月、祭月、赏月等贺中秋的文化习俗。俗语云:“冬唔饱,年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可见,中秋节饮食的重要。旧时,封开地区中秋的节日气氛特别浓烈。在封川古城旧街,早在节前十天,各茶楼饼家就开展节前筹备:门前扎作彩绘、披红挂绿、搞出各式月饼的美点、挂上宫灯、走马灯之类。在县衙内举行“唐宣宗游月宫”,东山河畔游“八仙过海”;在北山顶搞“大闹天宫”,在学宫举办“貂蝉拜月”;在攀桂坊搞“吴刚伐挂”;“ 在贺江两岸搞山歌对唱”;在封川沙滩搞“放孔明灯”等丰富多彩的民间大型活动,一派节日景象。家家户户还举办“祭月”仪式,家有天台的在天台,没有天台的在自家门前,摆开八仙桌,备上贡品,由妇女主持拜祭之礼,家人朝月祝祷,焚香礼拜,少年儿童则在旁唱:“月光光,月娘娘,打开房门嫁衣裳……”或做各种游戏。拜月的贡品除月饼之外、还有封开油栗,沙田柚、杨桃、柿子等时果和吮田螺,眼睛更明亮之意。此外,还有“追月”,所谓“追月”,即是过了八月十五,兴狂未尽,“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还要在八月十六夜再过一次,名为追月。是夜,邀约亲朋好友、到内景优雅的地方赏月,封川街的一些商家还专门举办“追月”茶会之类,招待顾客。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