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清朝后宫的吃穿用度?
皇帝:盘肉20斤,、汤肉5斤、猪油1斤、羊2只、鸡5只、鸭3只,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共19斤,大萝卜、水萝卜、和胡萝卜共60个,包瓜、冬瓜各1个,苤蓝、干闭蕹菜各6个,葱6斤,玉泉酒4两,酱和清酱各3斤,醋2斤。早、晚膳饽饽8盘,每盘30个,御茶房备茶乳等。配备乳牛50头,每日牛乳100斤,玉泉水12罐,乳油1斤,茶叶75包。其他各不等。
皇后:盘肉16斤、菜肉10斤,鸡鸭各1只,白菜、香菜、芹菜共20斤13两,水萝卜、胡萝卜共20个,冬瓜一个,苤蓝、干闭蕹菜各5各,葱2斤,酱1斤8两,清酱2斤,醋1斤。早、晚膳饽饽4盘,每盘30个,配备乳牛25头,每日牛乳50斤,玉泉水12罐,茶叶10包。
皇贵妃:盘肉8斤,菜肉4斤,每月鸡鸭各15只,配备乳牛4头,每日牛乳8斤,茶叶5包。
贵妃:盘肉6斤,菜肉3斤8两,每月鸡鸭7只,配备乳牛4头,每日牛乳8斤,茶叶5包。
妃:盘肉6斤,菜肉3斤,每月鸡鸭各5只,配备乳牛3头,每日牛乳6斤,茶叶5包。
嫔:盘肉4斤8两,菜肉2斤,每月鸡鸭各5只,配备乳牛2头,每日牛乳4斤,茶叶5包。
贵人:盘肉4斤,菜肉2斤,每月鸭8只,茶叶5包。
常在:盘肉3斤8两,菜肉1斤8两,每月鸡5只,茶叶5包。
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等每日所需菜蔬共同调配:每日白菜40斤,香菜4两,芹菜1斤,葱5斤,水萝卜20个,胡萝卜、苤蓝、干闭蕹菜各10各,冬瓜一个,酱、醋各3斤,清酱5斤。贵人一下没有乳牛,随本宫主位赏赐。
清朝知府吃饭的地方叫什么?
平常老百姓的叫客栈或馆子,当然了除了传统的旅馆之外,还出现了西式饭店和中西式饭店。
皇宫里应该也是类似的称呼。但是肯定不是御膳房,因为御膳房是专门准备皇帝、皇后食桌的厨房。它只是厨房,并不是餐厅。难道皇帝要在厨房吃饭
为什么明朝皇帝多是大胖子,清朝皇帝却是瘦子?
总体来说,明朝皇帝还真多是“重量级”的,但其中的四位例外,自幼丧母的弘治皇帝、英年早逝的正德皇帝(下江南游龙戏凤那个)、木匠皇帝明熹宗、与北京城共存亡的天启皇帝。不过,按多数算,还是偏向于肥头大耳的画风,个个腆着大肚子。
当然,鞋拔子脸的太祖朱元璋除外。
甚至,明仁宗朱高炽还是“胖”死的,魂断于肥胖引起的并发症;还有著名的“宅男”,几十年都不上朝的万里皇帝,很大程度也是因为身体过于臃肿,糖尿病导致腿部溃烂,真是行动不便。
然而,接班的清朝皇帝,则是另一种画风了。还记得小时候跟我妈看电视剧,我妈妈经常说——“这些演皇帝的,一点都像,按照故宫里的老画像,除了开国的那两位,其他的皇帝,都长得像小老鼠”。
客观看,对比28年不上朝,40年间只出过一次紫禁城的万历、闭门修行炼丹的嘉靖,就工作量和运动量而言,清朝的皇帝也很难发胖。
作为中央集权的顶峰,大清国把所谓的“朕即朝廷”,发展到了极致,当皇帝的事无巨细都要“亲力亲为”,控制的极其细微。毕竟,在满族人口不占优势的情形下,一旦控制的不够到位,汉人随时可能伺机造反.....一想起这个,真是又紧张又缺乏安全感,就怕监视的不到位,一下子被轰出山海关。
比如,清代虽然有军机处和内阁大学士,但是他们没有权力发出命令,只是负责提供咨询和建议,草拟口谕的“御用工具”,没实权。此情此景下,大小事都需要皇帝亲自做决断、下指示,如果皇帝哪天歇了,中央就会瘫痪。
清朝的皇帝全年只有4天的假期——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端午、中秋、万寿(皇帝自己的生日),甚至除夕都是个工作日。
所以,皇帝凌晨四点就起床,每天还是有管不完的事儿。尤其像雍正这种”工作狂”,还经常自己带头,强迫大臣们跟着一起加班,有时候回复的朱批,写的比奏折本身都长,想想就累得慌。
(乾隆皇帝的朱批,很认真的领导工作作风,并非只是全天花心思,跟后宫的各族妹子们斗智斗勇)
这么高强度的工作量,换了谁也很难做到“心宽体胖”。
而且,这种“勤政”的工作作风,也是从小开始养成的。皇子们自打青少年开始,就被从早到晚的折腾,给成年后的高强度工作量锻炼适应力。
清朝吸取明亡教训,加上自己少数民族出身,自尊特别强,生怕给个扣个没文化的帽子,所以特别重视皇家子女教育。
整个封建社会,清代皇子算是课业负担最重的一个群体。
他们学年龄开始早、学习时间长、规矩严、课程多。清朝皇子从6岁起,每天早上4,5点就出动,去上书房“学文化”,直到下午3点,全天学习时间一直保持在10个小时左右。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北京凌晨4、5点的冬天,寒风凛冽,离天亮还有3个多小时,几岁的小孩就被无情的拎起来,准备去上课了。
学习内容,除了传统的儒家经典,满,汉文学习,还被培训诗文书画。
每周会再加开“体育课”,学习骑射、摔跤等“武艺”。此外,课堂规矩还特别多,罚抄500遍这种都算是毛毛雨。而且,一年仅仅放5天假,跟皇帝爸爸/爷爷比,多了个自寿(自己的生日),甚至除夕都要正常上课....
根据康熙皇帝自己的回忆,他从五岁开始就这么过的,从不间断,被学业曾经累得咳血。他老人家坐了龙庭后,坚持每天下早朝去检查皇子们的功课,拿出书来随便一点,让皇子们挨个轮流背诵所学内容。背的不捋顺的后果十分严重,这种家长查作业的形式,一直传承到了慈禧,她作为“亲爸爸”,就经常去检查少年光绪的课业。
很显然,年少时在上书房经历的高强度学业压力,加上坐龙廷后的工作量,要想发胖,还是很难的。
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清朝皇帝非常推崇户外活动。光是康熙、乾隆、嘉庆三帝就先后来围场举行“木兰秋狝”105 次之多,期间只有雍正皇帝工作实在太忙,没等腾出时间,就驾崩了。不过,他老人家却在遗嘱中特别强调了“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
直到清朝后期,道光为了“节约”,秋狝之礼逐渐废止。
那么问题来了,从道光开始,皇帝不锻炼了,怎么还是没发胖呢?
可以说,道光前的皇帝瘦,是锻炼出来的“精瘦”;之后的呢,多是营养不良,饿瘦的。
像道光穿补丁衣服,舍不得吃鸡蛋,皇后生日杀了一口猪给上千人做“肉丝打卤面”等脍炙人口的传闻,这里就不多赘述。就说光绪和溥仪,这两位比较近的。比如,《宫女谈往录和溥仪自己写的《我的前半生》里面,都抱怨过,当了皇帝,也不能在吃上随心所欲,甚至连“吃饱饭”都困难。
《我的前半生》中,溥仪不仅生动的描述了自己被故意饿肚子,还提到了前任——光绪皇帝,听说他小时候吃不饱饭,太后坚持祖制,必须得让小孩子挨饿,以至于少年光绪要经常偷偷的跑到太监的房间里干吃馒头。还有溥仪的妹妹金韫颖,在上世纪接受采访时,也在镜头里回忆过作为皇家子弟,会被刻意“饿”的经历。
(溥仪的兄妹都是典型的“纸片人”,据他们自己的解释,都是小时候“饿”出来的)
这也属于清帝国在总结前朝的灭亡原因上升华出来的管教模式,“饿小孩”,旨在要加强对皇族下一代的教育。
不过,说当皇帝的每道菜不能吃超过三口,这个貌似没有特别可以信服的证据。毕竟,皇帝的饮食喜好也算不上什么秘密,通过这种手段保密,实在显得太天真了。
况且,皇帝使用的餐具,多是银质的,制作毒物时往往残留有硫、砷等重金属,遇到银质器皿,非常容易显性。加之,还有试毒的宫女太监这道“人肉防线”,根本没有必要搞这种“一道菜只能吃三口”的玄乎套。
总之,自律的人和被监视约束的人,都属于很难发胖的人群。因此,不管清朝国运的盛衰变迁,但皇帝们却总是一如既往的“纸片人”。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