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帝每天的饮食标准有多好呢?
清朝皇帝吃的伙食标准非常高,毕竟皇家的规矩是很大的。为皇帝做菜的御膳房里,常年珍馐美味不断,种类也是极其丰富,不论是烹饪手法、摆盘艺术还是营养搭配等都有严格的要求,可谓集古今之大成。但要说好不好吃,这就要另说了。
现在人未必吃的惯
时代进步了,现代人的口味也变化了。而清朝皇帝的吃御膳是不能改变的,不仅配方不能创新,就连咸淡也不能改,因为每一道菜的做法都是“祖宗制度”。
既然是祖宗制度,那就不能随便改!
但问题是,每个人的口味都不一样,每个时代的人的口味也不一样。菜式的配方如果不与时俱进,就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
比如说,清朝第一吃货袁枚就曾经写过一本名为《随园食单》的食谱,他这份食谱里面记载了当时的诸多美食。当代的一些做餐饮的商家以仿古菜做卖点,原滋原味的按照袁枚的食谱做,可根本没有多少人爱吃。
事后商家做了调研,普遍的回复都是认为仿古菜的味道太寡淡了,吃不惯。(现代人的味蕾都被各种调料惯坏了)
所以说,皇帝吃的好不好,还真得难说。御膳的标准肯定是不会差,但是现代的人未必吃得惯。
皇帝吃饭,形式大于实际
清朝宫中御膳的管理机构有两个,分别是光禄寺和内务府,兼具现在金融系统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军队系统的总后勤部的职责,所有的食材调配都要从这两个机构统一出入。
其中,光禄寺是国家的宴事机构,经常和礼部一道,专门负责朝廷各种庆典祭祀、外事接待以及朝中大臣的食物。比如说著名的满汉全席就归光禄寺负责。
而内务府管理的则只是宫中日常的膳食,也就是皇帝日常吃的。注意了,御膳房只负责皇帝一人的膳食。后宫太后、妃嫔的日常饮食,御膳房是不负责的。
正是因为御膳房不负责妃嫔的饮食,所以清宫的重量级人物,比如皇太后、皇后、得宠的妃子、皇子们,就都有各自的茶房。也就是所谓的“小灶”。有些皇帝就爱吃小灶,不爱吃正式的御膳,后面再细说。
据一些史料记载,皇帝吃饭规矩大,皇帝本人吃的是一点都不顺心。
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皇帝看着一桌子美味珍馐,决不能像老百姓一样大快朵颐,称心如意的吃。每道菜再好吃,也决不能吃过三口,否则半个月都别想再见到这菜了。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不让外人摸清皇帝的口味,防止被有歹人借机下毒,宫里管这规矩叫做“传膳不劝膳”。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