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家菜茄鲞九蒸九爆是什么意思?
谭家菜茄鲞九蒸九爆是什么意思?
1 这句话应该是指某种特定菜品的名称,而非一句完整的语句。
2 暂时无法得知这个菜品的具体含义和来历,可能需要询问相关人士或者进行深入的研究。
3 如果有更多的线索和信息,可以进一步解答问题。
官府菜做法
鲜美的汤汁来自于鸡、肉、鸭、火腿、干贝等原料森薯燃,经过焖滚煮炖,原料自身的鲜美滋味溶析于汤汁中,厨师们再用鲜汤加上调味料去烹调,通过各种手段,使鲜汤与原料混为一体甚至进入原料.提高了这些原料的食味档次,使燕翅鲍肚参原料做成的菜肴趋向完美。
第一节汤的种类
鲜汤熬制是一门技术,它包含着许多科学原理,了解了这些原理有助于将汤汁熬制得更加符合菜肴的要求。
鲜汤的种类
汤汁的清彻程度,我们可将汤分为清汤和浓汤两大类:根据熬汤的原料,可分为鸡汤、肉汤(猪肉)、牛肉汤、素汤、鱼汤等:根据汤的价值,分为高级清汤,二汤等等。就比较实用的分类方法还是以清浓
分类。具体如下:
照片名称:psuCACR2N8J.jpg3汤:一般清汤. 高级清汤
浓汤:一般浓汤 奶汤
所谓清汤.是指以鸡为主料熬成的汤.成品的特点是清澈见底.滋味醇厚。在熬鸡汤时还可根据需要添加排骨肉、猪瘦肉、牛肉、干贝、火腿等料作为配手核料。一般清汤也可以分出档次.取决于投料多少及与水的比例。
高级清汤(又称上汤、顶汤)是在较高质量的基础汤的基础土甭以鸡腿.鸡纤子(鸡里脊)剁成的泥或是肉丝等料吊制(提炼).除净杂质,使汤汁清纯而厚实.鲜美而不腻。
浓汤是以肉为主料熬成的汤。成品特点是浓白(也可以是红色的)不透明,肥厚鲜香。在熬肉汤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加入老母鸡、鸭子、牛肉、火腿等作为配料。一般浓汤的质量也由投料及原料与水的比例分出档次。
奶汤(高级浓汤)是以规定的原料,规定的火候熬制出来的。主料依然是肉.熬成的汤汁浓如牛奶,带有粘性.非常厚实。
不同的菜肴要用不同的汤,这样才能达到菜肴规定的特色要求。一般来说.鱼翅鲍肚参所用到的汤主要就是奶汤和高级此虚清汤。。
中国历来是美食之邦,“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古代,要论吃的排场,自然非皇帝莫属。但皇帝能吃到的不见得是最好吃的。因为对皇帝而言,吃饭被加上了太沉重的形式,深宫大院一人独享恐怕也没有了吃的心情,以至于乾隆皇帝到孔府,吃到豆芽和臭豆腐,觉得简直是人间美味。

位于北京朝阳门内的“桂公府”曾是慈禧太后的弟弟桂祥的府邸,这里是品尝正宗官府菜的一个好去处。图为桂公府的菜品“翡翠凤豆花”。所谓的“豆花”其实并非豆腐,而是用鸡脯肉中最细致的两条肌肉剁成肉蓉,再过密箩而做成,入口嫩如豆花,味道却更胜一筹。冲制“鸡豆花”的是加入了菜汁的清鸡汤,故而颜色翠绿。当年慈禧太后非常喜爱这道菜,办寿宴时曾亲自指定它。摄影/赵秋明
美食在民间,没错,中国人的智慧很大一部分用到了吃上,所以民间不乏各种美味小吃,以中国之地大物博,走遍大江南北,绝对可以吃遍各种美味。不过由于财力精力等条件限制,民间美食更倾向于大快朵颐,不够精致。
所以想吃出水平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起码条件是,要有钱、有闲、有文化、有资格,不用说,只有官府之家才有这条件,而且还得是大官。也正是在这些大官之 家,诞生了人间极品官府菜。中华美食,宫廷菜太过,民间菜不及,而官府菜居于二者之间,就和美食一样,恰到火候。有美食家曾经评价官府菜曰:人类饮食文庆扮 明,到此为一巅峰。
这句话还可以换一种说法:吃谭家菜(三大官府菜之一)的鱼翅让人感到有些“可怕”。
因为这种感觉如同登山的人站在珠穆朗玛峰上会问自己,今后还往哪儿登呢?而品尝过谭家菜的鱼翅,你也会禁不住问自己,这今后还能吃什么?

桂公府位于胡同深处一个深邃曲折的小巷里,进得府第却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三进院落仍保留着清式的建筑风格,古典但不缺奢华,就餐环境古朴高贵。摄影/米汤
很挑剔,很讲究
《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刘姥姥进大观园,吃到一道美味的小菜,很是稀罕,便向凤姐询问这菜的做法――王熙凤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胡差正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 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 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细嚼了半日,笑道:“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
这道菜叫茄鲞(xiǎng),虽说原料并非山珍海味,但其制作方法之复杂,却足以令寻常人家咋舌。也只有官府之家,才有实力将“吃”上升到这样讲究的程度。
同在金陵,能和“贾府菜”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中国三大官府菜之一的随园菜了。

吴门人家是品苏州美食必去之地。环境是标准的苏州老宅,青砖的墙基、木头的大梁、尖拱的屋顶,颇有些官府人家庭院深深的韵味。其菜品讲究“色不失泽、香不失真、味不失本”,正是官府菜之真谛所在(摄影/沙佩智)。
随园菜得名于清代才子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这是一部记录各种美食,但又不是菜谱的著作。要论讲究,我们可以先看裤悔看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是怎么说的: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易牙为春秋时代的名厨),亦无味也――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骟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必为佳,乌背者必崛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槎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壅土之笋,其节少而甘鲜。同一 火腿也,而好丑判若天渊;同一台鲞也,而美恶分为冰炭。其他杂物,可以类推。大抵一席佳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
读书要从娃娃抓起,美食要从原料开始。袁枚的随园,既是花园,又是烹饪原料基地,据说是“除鲜肉、豆腐须外出购买外,其他则无一不备”。其实人同此心,今天的人们,虽然没有袁枚这么高要求,但人人都知道吃虫的鸡比吃饲料的鸡好吃很多,如果有条件自然会选择后者。
所以选料严格讲究是官府菜一大特点。随园菜上至山珍海味,下至一粥一饭,选料严格按要求。如选用什么肉好吃,鸡用什么鸡,竹笋要什么样的,好火腿买谁家的,都有要求,绝不凑合。

图为潜心研究随园菜20多年的国家级烹饪大师薛文龙(右三)在指导厨师烹制美味佳肴。随园菜得名于清代诗人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20世纪80年代初,薛文龙决心将失传多年的随园菜“复活”,经过千锤百炼,随着一个又一个菜品的问世,随园菜最终得以盎然成片,重获生机。
时至今日,中华美食遇到了原材料的大问题。曾获“八方食圣”六连冠擂主的国家级烹饪大师白常继就说:“原材料近年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要说清代,就文 革前都和现在不一样,那时炖一只鸡香得很。现在虽然比那时原料多了,品种多了,有很多那时没见过、听过的原料,也可以吃到各地特产和跨时节的东西。但原料 缩短了生长周期,味道变了,还多了许多‘苏丹红’、‘落日黄’之类东西,使肉没肉味,鸡没鸡味,菜没菜味。”
原料之后就是加工了,官府菜的讲究不在于原料的名贵和稀罕。不要以为官府菜吃的一定是鱼翅熊掌,那些东西即便是官府人家,也不会老吃,毕竟都是人,五谷杂粮最养人。只不过同样的原料,制作方法和程度上的差别可就大了,这也是讲究。咱老百姓吃的,官府人家也吃,比如茶叶蛋。
因为《随园食单》不是菜谱,所以虽然《随园食单》留传下来了,但随园菜却曾经失传近二百年。20世纪80年代初,人称“金陵厨王”的薛文龙在尝试恢复随园菜时,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茶叶蛋究竟要煮多长时间?
如果按普通人家的吃法,茶叶蛋煮10分钟足矣,至多了煮它半个小时,吃起来已经是有滋有味了。而《随园食单》怎么说?“有愈煮愈嫩者:如腰子、鸡蛋之类是 也。”并说煮茶叶蛋的时间应当为“两柱线香”。为此薛文龙特意拜访寺庙的老和尚,得知古时寺庙以敬香为时,一天12个时辰,每个时辰敬香一柱。按此推算, “两柱线香”约4个小时。于是,他反复试验,用32个鸡蛋来煮茶叶蛋,每隔1小时捞出4个分别盛放,一直煮了8小时。然后,剥开来仔细比较,最后发现果然 煮 4个小时的茶叶蛋效果最好,卤汁渗透蛋黄,美味异常。
随园菜的茶叶蛋和《红楼梦》的茄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不胜在原料,而是胜在制作方法。用刘姥姥的话来说,大观园里吃点茄子都要用十多只鸡来配,实在不可想象。的确,寻常人家不具备条件,讲究不起。说穿了,这就是奢侈。花钱奢侈,人工奢侈,耗费时间也够奢侈。
1983年深秋的一天,南京金陵饭店来了一群日本食客。这群日本食客到饭店后不久,点名要品尝金陵饭店刚刚推出的“随园菜”。
落成不久的金陵饭店,为当时江苏第一高楼,在南京繁华的新街口,显得鹤立鸡群。金陵饭店也是中国现代酒店的先行者,她代表当时南京乃至中国酒店的最高水平。
“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日本食客深谙此点。他们到此,不是为了见证金陵饭店的高度,而是要看打“随园菜”招牌的金陵饭店,是否能将“随园菜”这个招牌扛得起?
当一盘盘或清脆可人、或汤厚汁鲜的菜肴一一摆上餐桌,不同菜品,争奇斗艳:蜜火腿、生炮鸡、生炒甲鱼、清煨鹿筋、白玉虾圆、火瞳鱼翅、雪菜汤鳗、白鹭蓝天……一场生机盎然的视觉艺术,在餐桌上,砰然绽放。
看到此,日本食客心花怒放。一位长者先动箸,细细品尝,过了一会儿,他会心一笑。众食客见状,如玉石鉴赏家,先将菜品放在眼前仔细把玩一番,然后将筷箸伸向 不同菜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日本食客放下筷箸说:“这随园菜清淡爽口,滋味悠长,不仅够面子,而且没有伤害食材的本味,果然名不虚传!”
三大官府菜之一的京城谭家菜,就非常讲究原汁原味。烹制谭家菜很少用花椒一类的香料炝锅,也很少在菜做成后,再撒放胡椒粉一类的调料。吃谭家菜,讲究的是吃 鸡就要品鸡味,吃鱼就要尝鱼鲜,绝不能用其他异味、怪味来干扰菜肴的本味。在焖菜时,绝对不能续汤或兑汁,否则,便谈不上原汁了。
随园菜也 如是。烹饪手法上,随园菜讲究中庸调和,不激不厉,以“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为境界。正像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说,其物各有先天, 真正的美食一定是原汁原味的。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在一起。每种菜都要吃出自身的味道,每种食物都要表现出一种特性,每碗食物都要自成一种口味。
袁枚还说:善制菜者须多设锅、灶、盂、钵之类,使一物各献一牲,一碗各成一味,使品尝者的舌头应接不暇,从而感到心花怒放。
今天的人们周末携家带口去吃农家菜,其实图的就是这个,春天的嫩芽、秋天的肥鸭,各有其味,哪怕如农家那样简单的烹制,也令人向往。


以上两图均为桂公府菜品。每道菜都令人赏心悦目,垂涎欲滴。“鳕鱼狮子头”颜色雪白,汤清而鲜;“芙蓉鸡片”薄而不碎,入口香醇;“黄焖通天翅”翅肉软烂,杏黄透 亮,味极醇鲜。不仅如此,这些菜品还有故事,比如“开水白菜”。传说周总理宴请日本贵宾时,客人看到白菜浮于清水,认为其寡淡无味,迟迟不动筷。盛邀之 下,客人才勉强舀了些汤,谁知一尝之下立即目瞪口呆:为何白水煮白菜竟然这般美味?原来,所谓“开水”,是用宫廷皇鸡秘制的高汤,虽清亮如水,却鲜美异常,白菜则是按季节挑选最好的黄心白菜,并且只吃中间最嫩部分。摄影/赵秋明
很平和,很文化
到餐馆吃饭,点菜后的等待时间如果超过了十分钟,食客往往就会不满。如果是这样的心态,那最好别吃官府菜。谭家菜在清末以家宴形式存在的时候,预订和点菜最少要提前三天。而同为北京官府菜的厉家菜,甚至不允许点菜,就这些个菜您爱吃不吃。
提前三天固然有摆谱的成分在里面,但也是实际的需要,我们看看谭家菜的“焖鱼翅”是怎么做出来的:
谭家菜完全采用家庭制作方法,鱼翅全是用温水来泡透、发透,绝对不用火碱急发,因为火碱会破坏鱼翅的营养成分。传统中国菜往往要用到一个神秘的东西,那就是 “高汤”。所谓的高汤都是用时间熬出来的(据说在西安还有一百年不断火熬成的高汤),谭家菜也不例外,尤其是在烹制鱼翅类山珍海味的时候,也要秘制高汤。 谭家菜高汤是用整鸡、整鸭、干贝、火腿按比例下锅,用火整整两天,将鸡、鸭完全熬化,使其溶于汤中,然后用细箩去掉杂质,只留醇汤。再把发好的鱼翅放入汤 中,用文火再焖一整天。整个鱼翅烹制过程,需要用火三天。这样焖出来的鱼翅,汁浓、味厚,吃着柔软糯滑,极为鲜美。
所以,心急吃不了官府菜。态度决定一切,吃官府菜要心态好,做官府菜更要平和淡定。这是官府菜与宫廷菜的根本区别,也是它能超越宫廷菜的根本所在。
而好的心态,来自于家庭。人,只有在家里才能感觉到最安心。所以现代人也时常发出感慨,天天在外面大鱼大肉,还不如回家吃点咸菜喝点稀粥。
官府菜起源于家宴。中国三大官府菜――随园菜、孔府菜、谭家菜,无一例外。
乾隆七年(1742年),因父亲亡故,袁枚辞官养母,在南京小仓山买下一处曹雪芹祖辈遗留下来的破败花园,奉亲之余,筑山房,娶美女,品佳肴,并亲力亲为种 上了花菜蔬果,当上了诗情画意的农场主。袁枚爱吃,会吃,每到朋友家吃到美味,回来后就派家厨去人家家里拜师学艺,“每食于某氏而饱,必使家厨往彼灶觚, 执弟子之礼,四十年来,颇集众美”。回家后再细细琢磨,发扬光大,随园菜终于在这样涓涓细流中汇成大海。
孔府地位特别,因为它要招待皇帝,排场少不了,自然也就缺少平常心。锣鼓喧天的设宴接风,固然极神州物产之丰,但因高卑上下的等级之别及坛坛罐罐的繁缛礼节,让一顿饭吃得并不轻松。这颇似今人“跟领导吃饭,最累”一样。
想想也是,九五之尊的皇帝佬儿,手握生杀大权的朝廷命官、钦差大臣,都是惹不起的主儿,坐在一起,隔了好几层,哪能真正轻松起来?所以孔府菜的精华,实际上还在孔府家宴。
孔府家宴并不一味追求名贵的食材,而是多用土特产品烹制各种菜肴。从米粥、咸菜、豆腐到豆芽、香椿、煎饼,这些来自民间的小吃,经过孔府厨师的精巧制作,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孔府菜的最大亮点,连皇帝都爱不释“口”。有故事为证: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来曲阜,孔府曾以196样菜的满汉宴来招待。开宴前,华灯高悬,红烛高照,乾隆皇帝在鼓乐手细吹细打的乐曲声中入席。菜是燕窝、鱼翅、 海参、干贝等珍贵物,菜名更是好听,如一孵双凤、御带虾仁、竹影海参、当朝一品、神仙鸭子、青龙卧雪、雪扫梅花、八仙过海、闹罗汉等,可乾隆在京里吃厌了 山珍海味,一道道菜端上来又都原封不动地端了下去。
厨师作难了,心想:珍贵名菜他都不愿吃,要吃什么呢?寻思了一阵子,正好是春天,便打发人去捋了一捧杏叶回来。厨师把糖熬好了,又把杏叶放到糖水里,盛出来一晾,外面发亮,里面鲜绿,很好看,起名叫琉璃杏叶。乾隆吃了这道菜,觉得很好吃,心想:到底是孔府菜好。
这一来,厨师心里有了底,知道皇帝爱吃哪一口。于是把豆芽加上几粒花椒一炒,乾隆吃了说味道不错。经了皇帝口,豆芽在孔府食谱中立刻身价百倍,不光是能上大 宴席,还成了孔府的传统菜。又把豆芽的豆瓣去掉,和小丁豆腐配在一起炒,起名叫丁香豆腐。那厨师还想出一道绿豆芽菜,叫“金钩挂银条”,就是把绿豆芽掐去 瓣和根,先炒一下虾米,再把择好的绿豆芽放上,虾米发红,绿豆芽是银色的。这样的菜,皇宫里没有。乾隆吃得津津有味,所以也成了孔府的传统好菜。
而中国唯一翰林菜谭家菜,更突出了家宴的特色,充分证明家庭是官府菜的灵感来源。
可以说谭家菜是最早商业化的官府菜,但即便是经营生意,仍然保留了其家宴的本色。谭家菜的烹制者,历来是谭家的女主人及几位家厨。20世纪30年代,北京报 刊在报道谭家菜时说:“掌灶的是如夫人和小姐,主人是浮沉宦海过来人”,这如夫人指的便是当时的谭家三姨太郭荔凤。郭荔凤火眼金睛,天分极高,不但广泛汲 取京师各路名厨的营养,也是谭家菜把原材料关的一把手。谭家菜由家宴而“变相营业”以后,山珍海味等名贵原材料,总是由她亲自挑选。有了这样一位“上得厅 堂、下得厨房、跑得市场”的好媳妇儿,谭家菜的品质,得以保证。
相传,要吃谭家菜,光花银子还不够,还得遵守谭家的规矩。请客,一定要连谭 家的主人也请在内,不管就餐者与谭家是否相识,都要给谭家主人多设一个座位,谭家主人也总是要来尝上几口。此外,无论吃客有多大的权位,都得走进谭家门来 吃谭家菜。当时很多名流在京城请客,希望谭家厨师能出“外会”,均遭到拒绝。汪精卫也干过这事儿,他想仗着自己的头脸请谭家破例出一次外会,结果被一口回 绝,后来汪精卫说尽好话,谭家才给他做了两道菜――红烧鲨翅和蚝油紫鲍,这两道菜都是谭家事先做好后才送过去的。而当时的谭家主人果真终其一生也没有答应 过任何外会。
谭家的规矩,让谭家菜充满了独特的家宴色彩。保持家宴的特色,对官府菜而言很重要。

这是托马斯・阿罗姆绘于19世纪上半叶的《华府中的晚宴》。在家中宴请同僚,对清朝官员来说必不可少。这样的家宴,最讲面子。即便在清朝,夏天里端上的水果,都是冰镇过的,这是官府人家才有资格享受的奢侈。
因为官府菜是文人雅菜,是文化菜,必须用家庭式的环境气氛来衬托。遥忆当年袁枚在小仓山随园,楼台水榭、花香鸟语、茂林修竹,吃的是味,品的是情。官府 菜,从环境到餐具,不求豪华名贵,但求有品位。一间客厅,三间餐室,家具皆古色古香,盆景玲珑,室雅花香;所用器皿,细腻雅致,都是顶上古瓷,一人一份,和而不同。这,才是官府菜的味道。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