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湿和痰湿有什么区别?
中医:脾湿胃胀,头湿犯困,肾湿尿浑,心湿憋闷,常做3件事,燥湿化湿
有一句俗语叫做“百病皆因湿”,湿气,是一种津液过多的表现,是“风寒暑湿燥火”六邪中,最难去的邪气,中医称之为“湿邪”。“千寒易除,一湿难去”。
水湿可以到达我们的全身各处,还可以阻碍我们的气机运行,从而影响我们脏腑和器官的生理功能,从而导致各种症状,可以说,水湿在哪,哪里就会生病 。
中医:为何脾湿胃胀,头湿犯困,肾湿尿浑,心湿憋闷?
第一个,脾有湿胃胀
中医讲湿是阴邪,湿性重浊,易阻遏阳气。如果一个人湿气重,通常会出现头身的困重,四肢的酸楚,食欲不振、胃胀、腹胀、舌苔白、厚腻等等,湿气重引起胃胀。
中医讲湿易困脾,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职。脾胃是作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如果脾气不升,胃气就不能和降。这时候就会发生胃部的胀气,痞满等等。
第二个,头有湿犯困
若是湿邪上犯头部,其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嗜睡,头部为清阳汇聚之所。若是头部阳气充足,我们就精神矍铄,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精力充足。
若是湿邪上泛于脑,就会阻滞清阳之气的上升,头部阳气亏虚就会总想睡觉、困倦、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
第三个,肾有湿尿浑
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趋下。若湿浊存于体内,表现之一为尿液浑浊,不澄澈,或可见下肢浮肿,困重,即现在西医的肾功能不全。
肾可以运化我们身上的水液,但如果肾运化水液的功能下降了,就会导致小便质地不清稀,也不容易排出去,造成我们的下焦肾,膀胱水湿重,也就是中医上常说的肾有湿尿浑。
第四个,心有湿憋闷
湿气阻碍了心血的运行,就会出现胸口有点闷闷的,不畅快,不喜欢运动,稍微活动一下就觉得喘,平常还会心慌,心悸,晚上容易失眠,舌头和嘴唇发紫,同时舌苔又很厚。
湿气重如何祛湿?中医提醒:做好3件事,脾胃强健,湿邪不再
《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运化,根除湿气,关键在脾脏。所以湿气侵体,需以健胃养胃、利水渗湿为主。脾胃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自然就变强了!
2、可用食补,调理脾胃
推荐脾胃不好的人,进补之前吃一段时间加味八珍丸,这个丸子不仅超好吃,而且健脾祛湿非常好,吃过的用户反馈很好,有吃了消化好了,大便好了、睡眠好了、皮肤不黄了、气色更佳了。
大家都知道八珍丸是「千年养生第一丸」,最早出在「外科正宗」八珍糕,自古就是皇宫贵族们养生必备之品,在位60年、寿活89岁、被称作古稀天子的乾隆皇帝吃八珍丸近50年;
慈禧太后也经常吃它调养脾胃、护肤养颜,在《清宫配方集成》里都有八珍粉、八珍丸的记载!到了现代,八珍丸依然备受推崇,在央视的节目中,就出现过多次!
组方:麦芽、山楂、茯苓、芡实、山药、莲子、薏米、白扁豆。
我们这个加味八珍丸,就是根据八珍糕的配方改良而成,以茯苓、莲子肉健脾宁心;白扁豆、薏米健脾利湿;搭配芡实、山药以健脾固肾,又因为现代人多有营养过剩、身体瘀堵的情况,所以特别添加了山楂帮助消食健胃、行气化瘀;
每天上午、下午各吃一粒,坚持吃上30天「3盒」,脾胃一天比一天舒服
2、增加运动
缺乏运动的人体内湿气易累积,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各个器官的加速运作,有利于体内湿气的排出,如慢跑,快走,瑜伽,游泳等都是很适合这个季节的运动。
3、艾叶泡脚
艾叶,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艾的叶片,有散寒除湿,温经止痛,艾叶泡水喝可以明目,艾叶泡脚可以去除体内湿气,化解体内的湿毒。湿气重的人,睡前1小时,用艾叶泡脚15分钟,水温不要超过50℃左右,不宜过热。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