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饮食 > 食疗食补 > 正文内容

食疗药膳学的第一部专著是(食疗药膳学的第一部专著是什么)

2023-05-27 10:57:48食疗食补1

一、药膳与食疗专业学什么?

药膳与食疗专业主要学中医学、中药与方剂、中医临床概要、营养学、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医养生概要、食品质量与安全、药膳与食疗基础、药膳与食疗技术等课程,以下是相关介绍,供大家参考。

1、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学、中药与方剂、中医临床概要、营养学、食品营养与卫生、中医养生概要、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核心课程:药膳与食疗基础、药膳与食疗技术、中医体质评估与应用、中药炮制技术、特殊人群营养、常用烹饪技术、快消品药膳及现代药膳制作技术。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中医药膳食疗理论、中药药性、配伍原则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具备药膳与食疗方案制订、药膳制作等能力,具有工匠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够从事药膳与食疗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就业方向

面向药膳与食疗配方、药膳与食疗方案制订、传统药膳制作、快消品药膳及现代药膳制作等技术领域。

二、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食养食疗专著是?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食养食疗专著《饮膳正要》

三、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切脉诊病

切脉诊病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医家诊脉治病的内容,而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西汉)墓中出土的简帛医书中,已有“脉法”的内容。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产生于晋朝,其中的诊脉方法和理论已相当完备。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切脉诊病

外文名 Pulse cutting for diagnosis

出处 《史记》

国籍 

中国

类别 

医学

专著 

《脉经》

四、我国的第一部训诂学专著?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书中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汉语词汇。

此《尔雅》由晋郭璞注,全书共三卷,现存十九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此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国子监大字刊本。

五、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托名“神农”所作,实成书于汉代,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神农本草经》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能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六、世界第一部电影茶学专著?

《茶经》,唐代陆羽所著。

《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扩展资料

《茶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是陆羽对人类的一大贡献。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构有: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

《茶经》共三卷十篇。

“一之源”考证茶的起源及性状。

“二之具”记载采制茶工具。

“三之造”记述茶叶种类和采制方法。

“四之器”记载煮茶、饮茶的器皿。

“五之煮”记载烹茶法及水质品位。

“六之饮”记载饮茶风俗和品茶法。

“七之事”汇辑有关茶叶的掌故及药效。

“八之出”列举茶叶产地及所产茶叶的优劣。

“九之略”指茶器的使用可因条件而异,不必拘泥。

“十之图”指将采茶、加工、饮茶的全过程绘在绢素上,悬于茶室,使得品茶时可以亲眼领略茶经之始终。

《茶经》反映出当时茶叶的采摘、制作、鉴定、分级及烹煮、饮用等都积累了丰富经验。表明唐代茶叶生产已比较发达,饮茶之风盛行。

七、肝硬化药膳治疗,肝硬化的食疗方法?

肝硬化患者目前的治疗还是比较困难,因为对于肝硬化最根本的治疗方法还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食物与清淡的食物为主,以柔软的食物为主,不能喝酒,不能吃油腻辛辣的食物,避免外界因素对于肠道的刺激。还有患者适当的要多休息,不能劳累。

八、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脉经》的作者是谁?

王叔和《脉经》是中医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全书共分十卷、九十八篇。   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共十卷。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十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书的最大贡献有二。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 编辑本段《脉经》的版本   《脉经》经宋林亿等校订后,卷数未变,而篇次和内容均有所更动。此书刻本颇多,现有几十种刊本。1949年以来,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先后有影印本刊行。   《隋书·经籍志》最早著录。刊行之后,自晋至唐历三百余年流传不绝。宋代校正医书局曾对此书进行校勘。   现存主要版本有:元天历三年(1330)广勤书堂刻本、明成化间据元泰定本翻刻本、明赵府居敬堂刻本、明万历三年(1577)福建刻本、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刊《守山阁丛书》本、清光绪十七年(1891)《周氏医学丛书》本、清光绪十九年(1893)杨守敬校勘本等。人民卫生出版、商务印书馆、上海科技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影印本和排印本。 编辑本段《脉经》的贡献   1.确立脉象指下标准   《脉经》第一次系统论述各种脉象,总结归纳脉象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并准确描述了各种脉象的不同指下感觉。如谓:“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脉经》后历代中医著述对脉象的描述,均未离开《脉经》的基本概念。   2.奠定脉名种类基础   《脉经》对古代医学文献散载的30余种脉名进行整理,归纳为24种脉象名称,从而奠定了脉名种类的基础,成为历代脉书中脉名及其分类的基本准则。   3.首开脉象鉴别先河   《脉经》在提出24脉象后,紧接着提出浮与芤、弦与紧、革与实、滑与数、沉与伏、微与涩、软与弱、迟与缓八组相类脉,提醒医生要注意脉象的区别对照,对后世医家对脉象的鉴别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4.确立三部脉法和脏腑分候定位   《脉经》在《难经》基础上,将寸尺二部脉法发展为寸、关、尺三部脉法;把《内经》遍身诊脉法之三部加以发挥,解释为掌后脉口寸关尺三部,并以寸关尺三部各有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这是最早的寸口三部九候提法,并提出寸关尺三部左手依次候心小肠、肝胆、肾膀胱,右手依次候肺大肠、脾胃、肾膀胱的脏腑分配观点,从而使独取寸口脉法在理论与方法上趋于完善,推进了这种简便易行的诊脉法的临床普遍应用。《脉经》的脏腑定位,历代除大小肠、三焦脉位略有歧议外,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中医脉学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5.总结脉象临床意义   《脉经》对不同脉象的临床意义也作了大量论述:一是对脉象主病进行原则概括,如“迟则为寒”,“洪则为热”;二是结合脉、证、病机、治疗进行综合总结,如“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血去故也。宜服竹皮汤、黄芪汤,灸膻中”等等。这类论述对脉象临床意义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反映出当时的脉象病理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一直对临床有重要参考价值。

九、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作者?

《针灸甲乙经》,为晋代学者皇甫谧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

十、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收入?

答:《论语》,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收入《礼记》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但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论语》在古代有3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jrjxc.com/jkys/slsb/98858390.html

标签: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