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包粽子作文700字?
下面都是,你自己做些改动,选择性摘抄。 ================ 一直以来,我都是以为新兴人过年吃粽子,别的地方的人也是一样会在过年吃粽子,因为习以为常,所以对此习俗一直也不怎么在意。最近,看到有肇庆的文人撰文说只有肇庆这个地方,是除了端午节外在春节有粽子吃的地方,我觉得很搞笑。此言当然差矣!在我们两广一带,无论壮族还是汉族,或者是其它别的民族,都是有过年吃粽子习俗的,另外,浙江嘉兴、越南等地的人们也有过年吃粽子的。 有一个现象,似乎过年有吃粽子习俗的这些地方,都是过去的百越民族聚居地,这特有的习俗,是否是因为过去百越民族的生活习俗的影响,使到与他们曾经混居,包括汉族在内的族群,最后形成今天只个别地区特有的吃粽子年俗呢?为何广府地区腹地的广佛肇及粤西一些地方有过年吃粽子的习俗呢?为何我们过年吃粽子而别的地方过年不吃或不太盛行呢?老人家们没有说出个所以言来,反正在我的印象里,小时候过年期间除了可以吃上自己家做和油角、年糕、煎堆外,然后就是必不可少的粽子了。 过去,新兴人喜欢在过春节或端午的时候自己包粽仔,以前家家户户妇女大多会做,现在年轻妇女不太会做,粽子是新兴传统民间食品,用于食用和送礼或奉祀,但外面街市不少地方有卖。新兴的粽子以软、香、滑取胜,尤其是味道,在广东裹蒸粽中无出其右者!每逢过年,新兴人的家门口、小巷道处,时时都可以闻到阵阵粽子的清香。 新兴人春节包粽子的习俗不知始于何时,反正是很久就沿袭下来的。或许粽子应该是由肇庆传入的吧!为何这么说?我想新兴粽子与肇庆粽子,就如新兴人与肇庆人一样密不可分。自古以来,新兴人外出大多以水上交通为主,新兴江在肇庆南岸流入西江,肇庆端州是新兴人走出新兴到外面江最为主要的中转站。新兴虽然在唐宋时期曾为州郡,但很长时期都隶属于肇庆府管辖,从唐代六祖惠能至今天,两地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地缘隶属关系,从两地的交流、河流的走向、人口流徙、文明的传播等考量发,新兴的粽仔应该是由肇庆传入新兴的。 记得在肇庆地中读高中时,教语文的龙航源老师叫我们写一篇关于肇庆裹蒸粽子的文章,那时对肇庆的裹蒸粽子就有了初步的认识。(那篇作文俺现在还保留着,高中时的大部份作文也还保留着)肇庆人称粽子为裹蒸或裹蒸粽,我认为其实就是同一样东西,据说肇庆的文化学者为了裹蒸能够申遗,论证出“粽子”与“裹蒸”的不同,还煞有介事地指出粽子是源自于纪念屈原的,而裹蒸是为了纪念包拯的,呵呵!现代人真能作故事,为了申报非遗名录,一切可以从实际需要出发。只要你沿着肇庆往广州方向,看看国道两边的那些裹蒸厂家、作坊门口,那些在裹蒸后面写着大大的那个“粽”字,你不要说名字是商家给改了的,一样东西的名称,就如一个地方的地名一样,能够沿习下来了,那就一定是约定成俗了的,而且也有它的内涵所在,肇庆粽子既然要申报非遗,更加不能将历史割裂开来,硬是附和一些这样或那样的传说来,也是不可取的。看看那些广告牌上的粽子图片,里面包的分明就是粽子馅。我也是搞非遗工作的,各地搞非遗的人那个不知道,为了增加历史、文化内涵,对那些拟申报的项目生造历史、堆切民间传说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都成公开的秘密了。一些人将那些所谓的专家论证奉为圭臬,而那些所谓论证却经不起论证。 我觉得裹蒸就是经过改良后,创新发展了的粽子,是在粽子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得适合广东人口味,采用的材料过去用的是肇庆人称为野冬叶的芒叶,现在用的则是肇庆人自称的“只有肇庆独有的,在西江两岸才有出产冬叶。”史料记载,冬叶是拿来包角黍的(粽子),据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有冬叶者,状如芭蕉叶,湿时以包角黍(即粽子)……盖南方性热,极易腐败,唯冬叶可持久。”明白了吧,冬叶是用来包角黍,角黍即粽子,那为何要用冬叶包粽子呢?是因为南方性热,东西极易腐败,唯有冬叶可让糯米持久不腐。”就这样简单。说起冬叶,其实俺新兴农村村边屋角多的是,不过说的也没错,新兴也属于西江两岸。至于过年吃粽子,那有可能因为“粽”与 “宗”同音,且粽子一直是端午节用来奉祀祖先之物,经过漫长的发展,或者因为过年前有冬叶可以收割,经过冬叶包裹后的糯米可以长时间存放的缘故;又或者沿习了端午习俗,春节也包粽子用以奉祀祖先,同时作节令食物;也许又因为过去西江两岸的人出门劳作,习惯于不回家吃饭,只用一些冬叶、芒叶、荷叶等包裹一些煮熟了的米饭,久之形成习俗。总之,过年吃粽子习俗由来以久,不是包公时才有的习俗。其渊源还有待进一步考证!肇庆的文人给粽子赋予了许多美丽的内涵与传说,主观愿望很好,但站不住脚,不是说是纪念包拯“走人”的吗,难道包公是过年时走的?就形成了春节时吃粽子习俗了,那浙江嘉兴、广西、越南等地春节吃粽子,也是为了纪念包公?呵呵!明明就是粽子,有人以为给粽了子换了个叫裹蒸的马甲,就不是原来的粽子。 肇庆某些文化人为了证明裹蒸的历史悠久,很喜欢援引唐代诗人杜甫所写的《十月一日》一诗,认为民间每年入秋后食裹蒸的习俗在“云贵高原”由来已久,而汉代古端州与云贵高原同属“南蛮之地”,风俗习惯有许多相同之处,后来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此和睦相处,从而推断肇庆人食裹蒸的习俗大概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呵呵!差得远了,难道肇庆那些文化学者们不闻有 “十里不同风,百里地不同俗”之说法,肇庆与云贵高原,岂只百里!找论据也找个充分点的好吧! 不是有意去贬损肇庆裹蒸粽,其实肇庆的粽子还是挺有名气的,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清代诗人王仕祯有诗赞肇庆城乡除夕熬煮裹蒸的盛况:“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现在更加是名声在外,传统的肇庆裹蒸粽用料是糯米、绿豆(去皮)、半肥瘦猪肉作馅,加少许香料,用肇庆冬叶包裹,放在大甑熬煮近十小时即成嫩滑甘香的裹蒸粽。 回到新兴粽子上,新兴粽子虽然名气远不及肇庆裹蒸粽,但风味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除了风味稍有不同而已,口感上我觉得新兴粽子味道要比肇庆裹蒸好很多。正所谓青出于蓝胜于蓝,肇庆粽子传入新兴后,富有创新精神的六祖故乡人把它推陈出新了。新兴粽子吃起来,那味道是十分好。吃过新兴粽子,也吃过肇庆粽子,反正新兴的粽子我是闻着香,吃着有味道,吃一个不腻,还想吃第二个,新兴人包粽子有喜欢将绿豆留皮的,以便保留着粽子的绿豆清香,当然也有将绿豆退衣了的。肇庆市面上卖的粽子,由于绿豆退衣后与糯米同煲的时间较长,使得粽子煲成了豆泥状,吃的时候,是吃了一个就不想吃第二个,为啥?三个字,“腻” “滞” “饱”,我相信作为肇庆粽子制作厂家的人,自己看到了也不想吃了,或许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人口味习惯,为了试验一下两种粽子那更加受欢迎,我曾经试过同时带两种粽子给外地的朋友试过,在他们事先不知道是那里的粽子,只告诉他们是两家人包的,结果全部都说那些他们并不知道的新兴粽子好吃。当然这样检验不一定科学,但还是可作参考的。有个在新兴呆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外地朋友。他在博客文章中提到,说新兴的粽子比肇庆的好吃,(链接:又逢柑橘丰收时!)新兴粽子好吃,那是自不然的,清代著名诗人袁枚还称赞它“物异河豚称帝馔,岭南糯裹沁心脾”。 新兴粽仔有糯米粽、粘米粽、灰水(碱水)粽等;过年则以冬叶包裹的为常见,而以芒叶包制的,味道尤其清香。咸口味粽仔口感细腻甘美。因是用冬叶包裹糯米加绿豆制作而成,因而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香气横溢,入口溶化,甘香,是新兴人欢度春节的传统美食。灰水粽在每年的端午节最盛行,因为灰水粽色泽金黄,晶莹透明,适合冷吃,在夏季可做清凉解渴的食品。沾米粽用粘米包裹,给人的感觉有别于糯米的“滞”。 包粽子是春节的前奏,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时,在过年前的十来天,家家户户便开始洗冬叶,淘洗糯米、绿豆,用大盆浸泡好冬叶、糯米,在水井旁淘洗粽叶、糯米,为包粽子做好准备。然后,婶母妯娌,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的会聚集在一起包粽子,一边包一边说着家常闲话。其实她们不仅是在包粽子,而是包进了丰收喜悦和对来年的美好憧憬。用现在的话语说那就是:“她们包的不是粽子,是温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