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饮食 > 饮食小常识 > 正文内容

陕西岐山臊子面的家常做法(正宗岐山臊子面)

2023-08-15 19:00:17饮食小常识1

正宗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及其汤汁的做法如下:

一、材料

五花肉150克、黑木耳15克、胡萝卜25克、豆腐干100克、面粉280克、水140克、甜椒15克、葱少许、蒜1瓣、姜1片

二、做法

1.280克面粉加140克水揉成光滑的面团(如果有手擀面的话可以从第5步开始)。

2.面团包上保鲜膜静置20分钟(可以用这个时间来切菜)。

3.把面团擀成片,厚度根据自己需要。

4.两面撒一点粉,然后折起来切成合适的宽度,然后再抖开即成手擀面。

5.黑木耳提前泡好切成小块,豆腐干和红萝卜切丁,五花肉切块待用。甜椒切丁,葱姜蒜都准备好。(喜欢吃辣的可以把甜椒换成辣椒)。

6.大火把锅烧热后倒入油烧至8成热转中火,倒入肉翻炒1分钟。

7.加入姜和蒜一起炒2分钟后加入老抽生抽料酒,调入盐,炒至肉上色。

8.然后加入100ml水。

9.煮至浓稠收汁后倒入所有配菜。

10.炒至上色均匀后再加入350ml水煮8分钟,出锅前调入鸡精,撒上葱花,盛出待用。(喜欢浓稠一点的可以把汤进行勾芡)。

11.锅中水烧开后煮面,可少量加入凉水煮两次。

12.面条煮好后捞出,把做好的汤浇在上面就可以了。

岐山臊子面的绝密配方

宝鸡臊子面做法:1.备料:准备面条一斤,宝鸡岐山香醋二斤。肥瘦肉一斤。稍微肥一点也可以。秦辣椒面一斤。葱半根,生姜一小块,13香少许,韭菜十根儿,豆腐二两,泡好的木耳一两,鸡蛋一个,胡萝卜少许。酱油少许。

2. 将肥肉和瘦肉分开切成指甲盖大小片, 切葱花姜末,韭菜切成小粒儿,豆腐也切成小粒,木耳也切成小粒,鸡蛋打好,摊成鸡蛋皮,切成小菱形片,胡萝卜也切成粒。

3. 先将肥肉下锅煸炒至出油,然后再下入瘦肉煸炒至发白,然后再下葱姜、十三香,再下少许酱油,炒出香味,再下入比较多的岐山香醋,然后要多炒制一会儿,把里面的水分炒干,最后再下入辣椒面,下辣椒面的时候油温不能太高。这样炒制的肉哨子可以甚至能放一年都不坏,下次吃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4. 另起锅烧水,水开以后加入酱油少许,加入适量盐,味精,再加入适量的岐山香醋,在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炒制好的肉臊子适量,再加入切好的韭菜粒、豆腐粒、木耳粒、胡萝卜粒、菱形鸡蛋皮。在另起锅煮面条,将煮好的面条在凉水里过一下,盛入碗中,能吃两口的量最好,浇上对好的肉燥子汤。这样一碗香喷喷的肉臊子面就做好了。

岐山肉臊子的做法

臊子面做法:1.备料:准备面条一斤,宝鸡岐山香醋二斤。肥瘦肉一斤。稍微肥一点也可以。秦辣椒面一斤。葱半根,生姜一小块,13香少许,韭菜十根儿,豆腐二两,泡好的木耳一两,鸡蛋一个,胡萝卜少许。酱油少许。

2. 将肥肉和瘦肉分开切成指甲盖大小片, 切葱花姜末,韭菜切成小粒儿,豆腐也切成小粒,木耳也切成小粒,鸡蛋打好,摊成鸡蛋皮,切成小菱形片,胡萝卜也切成粒。

3. 先将肥肉下锅煸炒至出油,然后再下入瘦肉煸炒至发白,然后再下葱姜、十三香,再下少许酱油,炒出香味,再下入比较多的岐山香醋,然后要多炒制一会儿,把里面的水分炒干,最后再下入辣椒面,下辣椒面的时候油温不能太高。这样炒制的肉哨子可以甚至能放一年都不坏,下次吃的时候就方便多了。

4. 另起锅烧水,水开以后加入酱油少许,加入适量盐,味精,再加入适量的岐山香醋,在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炒制好的肉臊子适量,再加入切好的韭菜粒、豆腐粒、木耳粒、胡萝卜粒、菱形鸡蛋皮。在另起锅煮面条,将煮好的面条在凉水里过一下,盛入碗中,能吃两口的量最好,浇上对好的肉燥子汤。这样一碗香喷喷的肉臊子面就做好了。

陕西臊子面的正宗做法

主料:

面适量

猪肉适量

土豆适量

木耳适量

干香菇适量

鸡蛋适量

胡萝卜适量

黄花适量

菠菜适量

辅料:

葱适量

老抽适量

盐适量

姜适量

生抽适量

淀粉适量

做法:

1. 土豆、胡萝卜、水发(木耳、黄花、干香菇)、瘦肉切丁,菠菜切段,准备鸡蛋,葱、姜末。

2. 锅中放一点清油开小火放入猪肥肉炼油,练好后油烧开

3. 下入瘦肉丁翻炒

4. 肉色变白加入葱、姜末,炒香

5. 加入老抽、花椒粉炒香

6. 炒香后出锅备用

7. 另起锅清油烧开

8. 下入土豆、胡萝卜丁,加盐、老抽、生抽翻炒

9. 炒匀后下入木耳、黄花、香菇丁继续翻炒

10. 下入炒好的肉臊子,翻炒均匀

11. 加入清水,烧开调味

12. 烧开后打入蛋花、放入菠菜烧开,开过后水淀粉勾芡

13. 烧开备用

14. 面煮熟后加入臊子汤即可

岐山臊子面的做法

岐山臊子面介绍:岐山臊子面,又名浇汤面,还叫涎(哈)水面,是与龙涎香可以比美的香味型汤面。这是一种将手工擀制至薄,切离成丝的上等细面,与北方酸辣香味型的香汤,烹调结合起来的一种地方面食种类。这也是一种将长寿面与节庆文化氛围相融洽的传统饮食习俗。它盛行于关中西部,在全省和全国也享有盛名。岐山臊子面,逢年过节,招待亲友客人,常常要请高明的厨师来掌勺制做。特别是在农历正月初七这一天,作为人日古节,吃长寿面,食拉魂面,更是如此。各家竞相以食用臊子面来相互祝寿。一家老少,欢聚一堂,以放腹而食为乐,认为多食者可以多寿。而每一家主妇的操作水平和特色,在这一天,表现得淋漓尽致。一般来说由新媳妇表演擀面切面技巧,老主妇负责掌勺做汤的执事。臊子面,成了西府家庭文明情况和饮食技术高低的重要尺度。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民俗村的建设,岐山臊子面,已成为西府饮食文化和旅游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    岐山臊子面,发源于西岐大地,成熟于周文化的中心地域,代表了臊子面的水平和样板。所以,被称为正宗臊子面。对于它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一说是周文王射蛟龙,得龙涎香和鲜龙肉,以巨釜做汁加汤,与部族共食,故名蛟(浇)汤面。一说是因臊子肉丁和佐料丁,汤味奇香无比,以香汤面而得名。还有一说是,家嫂为小叔子应举赶考,而特意制作而成,故名“嫂子面”。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吸食时,能拉出带哨子的响声,得名哨子面。凡此种种,各有根据。  岐山臊子面,据有人考证,是从古代的汤饼饮食发展变化而来的。是由古代的熟饼切丝浇汤法,发展到擀成生面,再下锅煮熟浇汤法的。这种饮食品类的流行范围,奇妙地与古代周部族居住或迁徙的领域范围,大抵吻合。  周人起根发苗于有邰-----武功。在那里,产生了后稷这样的一代伟大人物。公刘迁彬以后,又在彬地发展壮大。到了古公檀父时代,率部迁岐,定居在岐山脚下。在这些地方,就留下了周人从彬到岐的经历,留下了深刻的文化遗存和饮食习俗文化。周人不忘祖居之地,来往于彬岐古道,追往两地的同祖和亲戚关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礼的特殊现象。周人不忘祖居之地,来往于彬岐古道,追往两地的同祖和亲戚关系,形成了彬岐同俗,彬岐一礼的特殊现象。臊子面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臊子面文化圈,它的四至边界,十分清楚。它以岐山,扶风两县为中心。其西界,大体以岐山,凤翔县分界的横水乡和横水河为界。横水乡以西,不吃这种臊子面,而是以专碗专汤,一次净为特色。其东界,大体以武功,乾县和漆水河为界,河东除个别地方向东延伸之外,其它地方吃面,不常采用此法。其南界,大体以渭河为界。宝鸡县,岐山县还有跨过渭河,在河南数乡,依然流行。其北界,大体以古彬州地域为流行区域。。主要包括现在属于咸阳地区管辖的北五县。即今天的长武,彬县,永寿,旬邑,淳化,礼泉,乾县一带。甚至向北延伸至甘肃庆阳一带,这是周人最初所居住的地方,或者是他们长征和定居的地方。不过,各地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新的风格和品牌。在具体汤型和味型上,划分为油香味和酸辣味两个大的类型。所以,岐山臊子面和扶风“一口香”,就具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岐山臊子面做法:  岐山臊子面,具有严格的原辅料要求和加工烹调技术标准。它的九字真诀是;“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这真诀中的每一个字诀,都有极为精确的内容所指,都有严格的具体技术规定。其中,薄筋光是对面条加工的要求;煎稀汪是对烹调操作,配料比例的要求;酸辣香是对基本味型的要求。  薄------指用上好的精细小麦面粉,通过手工和制,并经过反复揉擀,成为薄如透纸的面张。然后,使用手工厨刀或专用铡刀,切制成细如丝,长如线的面条。并分成若干小把小单元,准备分把下锅。  筋-----指在和面团时,由于加入了微量的食用碱水,经过反复揉擀,成为结合紧密,质地均匀,厚薄如一的面张。面条下到锅里,不烂条,不断线。人们形容说;“下到锅里团团转,捞(盛)到碗里莲花绽”。象一朵莲花,开放在香汤之中。挑在筷子上,长达一二尺。吃到口里,咀嚼起来,有筋丝,有劲头。不同于一般的宽片面,韭叶面和机制挂面。  光------指面张擀制成型之后,不撒面敷,不粘擀杖。表面光洁白亮,犹如镜面一般。下锅捞碗盛汤后,挑上筷子,不缠不卷。吃到口中,口感光滑舒适。善食者,常常能一口气,吸入几条长面。面条一头在碗里,中间在筷子上,另一头已经吸入口内,面头已经到了腹中。《西游记》中,孙悟空爬上梯子吃长面的情况,就是这种夸张。  煎------指香汤的烹煮火候和温度。一般是先放足特制的肉丁臊子,经过添加菜籽油,香醋和专用汤汁之后,就要以武火状态,加热到煎滚的程度。然后,用文火状态保持恒温煎煮。这样,就能把经过凉水盆中冷却了的长面条,捞入碗中,浇上古人云:论坛推广难亦难,斑竹无力百花残。AD到死丝方尽,会员成灰泪始干.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jrjxc.com/jkys/ysxcs/98986312.html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