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乡菜谱 > 素食 > 正文内容

二十几年,用心只做一件事

2022-12-19 10:37:07素食1

一、二十几年,用心只做一件事

来到火烧馍店,只见店主动作麻利,取一小块面团,揉几下,撒点盐等调料粉,团成圆形,撒上芝麻,之后把面坯儿放在炉盖上先烤一会儿,时不时用手轻按两下,差不多能拿起来了再放炉膛里烤,几分钟后一个被烤好的金黄的火烧就做好了。再用刀从中间割开到一半位置,夹上豆芽、海带、豆腐皮、豆腐串,想吃豪华版的再让老板夹个鸡蛋、火腿肠,放一勺特调的芝麻酱和自制的辣椒油,没拿到手已经闻见香味,迫不及待咬上一口,烧饼外壳酥脆内里很软,夹的菜味道鲜香不咸不腻,瞬间味蕾就被满足了。

做出来馍夹菜的老板叫胡宝增,是社旗县人,今年47岁,有一个三口之家,1990年时来南阳跟着舅舅学做火烧,半年后自己推车摆摊卖火烧,这一卖就是20多年。“最早我摆摊的地方在工贸附近,后来搬到了永安路。1996年上半年来到同乐巷,一直到现在都没换地方。刚开始只是单纯的卖火烧,1996年下半年开始卖馍夹菜。”

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进料,卤菜,和面,忙碌的一天开始了。

“早中晚饭点的时候特别忙,有时候会有一二十个人一起排队等着买。我负责做火烧,媳妇负责夹菜,一点休息的空都没有。”胡宝增说,过了高峰期,俩人才能休息一会,但最多也就半个小时,每天要卖二三百个火烧,周六休息一天。现在条件还好点,装了空调,之前在路边摆摊不管夏天再热冬天再冷,只要把面和上了,就要坚持卖完才回家。

“看似简单的东西也要用心去做 才能对得起顾客”

“做火烧,看似简单,其实是个技术活,想做得好吃,每一点细节都要注意,要用心去做,这样才能对得起来光顾我的顾客们。比如好多人都是用板子按面坯儿,我只用手,别看这一点小动作,做出来的饼就不一样,用手能很好地感受饼的状态,力度也好掌握。”胡宝增说,不光是做法,面粉也要讲究,“不同的面粉吸水度,筋度都不太一样,不是所有的面粉都适合用来做烧饼。”而且他一直坚持纯手工和面,在一和一揉间感受面的状态。“我之前累的腰疼,有朋友提议我买个和面机,我买完一试发现和出来的面明显没有手和的好,到现在还在屋里扔着呢。”一年四季温度不同,和面的水温也要不同,只有这样,做出来的饼才好吃。“饼里夹的菜也要选择新鲜的、质量好的。”

“有俩年轻人从小吃我做的火烧 还吃成了一家人”

坚持就是胜利,爱拼才会赢!

二、灌汤馍夹菜烧饼剩下了第二天还能好吃吗?

隔夜的肯定没有当天的好吃

建议放冰箱,天气不热的话,放室温也还行

三、运城名小吃是什么?

1、闻喜煮饼

是闻喜县生产的著名糕点类食品,已有300多年历史。煮饼外裹一层芝麻,滚圆状。将芝麻团掰开,便露出外深内浅的栗色皮层和绛白两色分明的饼馅,可拉出几厘米长的细丝。营养丰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腻,久不变质,越嚼越香。

2、烧 麦

烧麦是晋南地区传统名食,形如石榴,洁白晶莹,馅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县北井里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门外的鲜鱼口开了个浮山烧麦馆,并制作炸三角和各种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从通州私访归来,到浮山烧麦馆吃烧麦。这里的烧麦馅软而喷香、油而不腻,洁白晶莹,如玉石榴一般。乾隆食后赞不绝口,回宫后亲笔写了“都一处”三个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烧麦馆。从此烧麦馆名声大振,身价倍增。

3、豆沙糕

豆沙糕创制于清末,由豌豆、栀子、柿饼制成。相传当年太平天国义军攻克河南济源后,招募当地青壮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晋城、长治等地,继续向晋南挺进。部队驻扎曲沃时,一些济源籍伤残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荣,便不思故乡,留居曲沃,为谋生而经营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国年间,豆沙糕担摊比比皆是,成为独具风味的地方小吃。他们还编了口头禅:“来到曲沃县,住在大东关,抄弄一副担,赚点豆沙钱。”经营豆沙糕,既不占地盘又不需开门铺,原料易取,薄利多销。

4、老劲子麻花

明末清初,永济县张营乡的永宁村,有个姓陈的人,自制麻花出售,远近闻名,人们称他的麻花为“老劲子麻花”。原来老劲子家很富有,由于他重名轻利,卖了数十年麻花,把家当给卖穷了。他制作的麻花根大股匀,酥脆味美,价格又便宜,零吃的人很多。他每天担上两个大揽筐,走村串巷沿街叫卖。一天,碰着两个衙门的公差,要把他的麻花全买下。老劲子说:“我要卖给家家户户众人吃,不能让你们独享。”公差生气了,将他的揽筐一脚踢翻,把麻花摔碎。老劲子便叫来一伙人把麻花全吃了。公差见大家吃后不要钱,很纳闷,就把这事报给县官,县官听后说:“此人重名轻利,就不用管他了。”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话:“老劲子的麻花,彦子的红白戏,谁吃谁看谁喜欢”。老劲子麻花的制作技艺经代代改进,质量不断提高,已成为永济的独特食品之一。

5、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运城的传统风味小吃。据传,麻花原是宫廷食品,传至民间时成为两股面粘在一起的形状,现在洪洞一带还可见到这种食品。清乾隆年间,翟店镇西位村的一位商人把它带回家乡运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后来,这位商人不断改进制作技术,将麻花由两股改成三股,然后拧成炸制,呈金黄色细丝花纹状。目前,稷山麻花已进入北京、深圳、黑龙江等10多个省市销售,颇受欢迎。

6、解州羊肉泡馍

解州关帝庙闻名全国,解州的四大名吃――羊肉泡馍、黍面油糕、炒面油茶、猪油葱花扯面也名传四方。而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馍最为著名。

解州羊肉泡馍选料上乘,作料齐全,工艺独特精细,汤汁新鲜,味美可口,因而它“看着美,吃着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称赞。有诗云:“原汤优汁味鲜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据说,当年慈禧太后西去长安,听说解州羊肉泡馍很有名气,就派专使到解州为其取之。

7、晋南醪糟

晋南醪糟闻名遐迩,最早出现在霍山南麓洪洞城的小吃摊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来此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应运而生。洪洞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于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长的糯米,还因为用独特的灶具与奇特的酿制方法。烹制洪洞醪糟,需先制作一个特别的风匣炉,状如打铁炉,炉口直径26厘米左右,通炉膛前方,焊接一节长约33厘米,前细后粗直径3.3厘米的铁皮烟管,另外还需一个大的黄铜瓢。用独特的原料和灶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纯味正,清香悠长。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洪洞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汤醪糟、蛋花醪糟、桂圆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个品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大众化羹汤。

8、“三倒手”硬面馍

相传光绪26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仓皇西逃,行至临晋县城,已饥饿难奈。适逢谢氏一家“三倒手”馍铺的硬面馍刚出笼,慈禧尝后,连声称赞味道好。到长安后,仍向往“三倒手”馍,便将之列为贡品享用。从此,“三倒手”美名远扬。

“三倒手”硬面馍制作工艺复杂,系手工操作,经过3次倒手,使面粉充分发酵,因而达到了层次分明,圆润饱满,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

“昔日慈禧用膳毕列为贡品,今朝人们食用后无不赞赏”这幅对联贴在运城市区南环西路个体工商户谢斌祖传“三倒手”的门前,昔日的贡品已经走入百姓人家的生活中,它的味美、口醇、色香正将“三倒手”硬面馍推向更高一层的名吃空间。

9、羊杂割

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10、甑糕

甑糕是由糯米和枣闷蒸而成,关键是适时加水掌握火候。虽不及八宝米,在晋南一带也久负盛名,因为它是用特殊的器皿蒸煮,一粘二甜,老少可口,如与涝糟合煮少许,饮之,更是别有风味。为新绛老少皆宜的传统小吃。

大盘鸡(运中小巷里的)、腊汁肉夹馍(到处都有很好吃)、平陆油泼面(高专附中旁边那就很好吃)、麻辣烫(运中门口的强人麻辣烫和张二毛麻辣烫)、鸡蛋灌饼、馍夹菜、烫菜(河东广场旁边那家)

我只能说我们运城人把所有的东西都改成了运城的口味

像麻辣烫麻辣串 在南方甚至是山西省的其他地方都是不一样的

出去了只能看到有卖绿豆饼的

至于楼上的烧麦什么的,,我在运城20年听都没听过

要好吃的小吃的话

盐湖会堂对面的秦师串串香 老运中边上南街的平陆油泼面

凤凰小区后面 槐东花园对面的王婆麻辣烫 购物中心旁边的张二毛麻辣烫

还有好多饼子夹肉 腊汁肉夹馍 都很有运城味

当然还有粉鱼 不知道你吃过么西街有一家万荣人做的很好吃

还有油膏啊饼子啊什么的

还有 西红柿鸡蛋刀削面 到外面根本没有!

我最喜欢吃的是铁板烧,还有就是馍夹菜,还有麻辣烫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jrjxc.com/jxcp/ss/2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