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窑式民居意义?
在台湾,倘若走出繁华喧闹的都市,离开车水马龙的高速公路,流连于乡间稻菽的田埂之上,会不时发现翠竹丛林中掩映的房星村落若隐若现,赤砖乌瓦与黄土绿竹相映相辉。
信步走去,黄狗迎面阵阵吠叫,稚雅的儿童嬉笑相随,身边传来声声闽南乡音,袅袅炊烟笼罩着古老的民居,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饭香。一时间,恍惚使人感到时空的错位,宛如此刻置身于福建间南的青山碧水之中。
据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的专家讲,在台湾,有85%的人口是千百年来陆续渡海赴台垦拓发展的大陆人,在这些人口中,又有85%是闽南人。曾几何时,这么多的大陆移民背井离乡,渡海求生存,必然要将家乡的民俗与乡情文化与理念随身携带,并在新的居住地表现出来。
台湾早期的开发异常艰苦移民们的生活水平也非常低下,随着他们的开发有了收获,日子也逐渐地好了起来,但是,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家庭规模的扩展以及几代同室的情况的出现,改善居住条件就成了当务之急的大事。
于是,他们自家乡聘请工匠,甚至从家乡购买石材木料运至台湾,按照家乡的传统房屋形式建起一座座屋厝,移民们在台湾建造自己家乡的传统民居,既是为了排遣“移民他乡为异客,日日愁肠思故乡”的思乡之情,也是为了尊重自己的祖先和传统的文化。因为闽南人居多,所以在台湾的传统民居中以闽南传统民居风格为主要特色。就这样,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随着早期赴台移民移植到了台湾。
祖国大陆传统的民居建筑文化是随着赴台移民的脚步逐渐深入台湾的澎湖是台湾移民的脚踏板,澎湖的佳民属于泉州,而湖早在南朱时就已隶属于泉州府晋江县。澎湖的风俗文化与金门类似,其古厝就俗称为“金居”,许多移民是先来到澎湖,又自澎湖进入台湾的,留下了整村整落、古朴壮丽的屋厝,“留守”在艳阳高照、海风沐浴的海岛上
金门的居民多为晋时避难迁入的中原士族,他们继承延续了先辈良好的简朴民风。金门多风沙,因而产生了茁壮浑厚的建筑。民宅的基本单元形态为三开间的三合院,其次是体制较大的四合院。金门的建筑属于画南建筑体系,其民居自有一种古典而宁静的尊严与秩序。马祖的民居多傍山而筑,形态因地制宜,建材多就地取材,与自然地景十分和谐。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马祖民居属闽北传统民居体系,为五脊四坡屋,实为防风而设计。
虽然也有许多粤东客家移民进入台湾,并将客家特色的民居带到了台湾顶,实为防风而设计的。但由于进入台湾岛上的移民占相当大的比例为福建漳泉籍人士,故随着大陆移民入台开发的脚步由台南而台中而台北地望去,散布在全岛上的具有闽南特色的民居和村落比比皆是,因此,台湾岛上的传统民居建筑,在主体上属于中国闽南的传统民居体系。
总体上说,闽南的传统民居大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对称的布局。间南民居都有明确的中轴线,以厅堂为中心组织空间,左右对称,主次分明;(2)居外部材料多以红砖、白石构筑,内部材料多用木质构架;(3)长于雕刻,无论是石雕、砖雕还是木雕,都能在民宅的各处见到;(4)丰富生动的屋顶轮廓,闽南民居的屋顶呈现的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轮廓、屋脊呈燕尾式的飞翘,交错叠映,最能体现闽南民居鲜明独特的民居风格。台湾的传统民居大都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尤其是屋顶,舒展高跷飞扬的屋脊,更是与闽南传统民居毫无二致,许多典型的传统民居,例如台北陈氏祖宅、大溪李姓祖屋、麻豆林氏住宅等,都完好地表现了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特点。
无疑,闽南的传统民居建筑是隶属于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分支。它在完整地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理念、群组布局、结构形态等内容与形式的同时,又由于其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因此,台湾的传统民居建筑实际上是秉承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同时保持和发扬了间南传统民居的鲜明特色,将中国传统民居文化与画南传统民居特点完美地结合和表现出来。
中国传统的建筑观念认为,大地是万物之母,是一切生命源泉之所在,虽然它的外表是静态的,但是内部却有运行不辍的理念,建筑位居其上,自然会受到这种理法的影响。
在各类建筑中,住宅无疑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住宅本质上是“家”的代名词,是家中成员生命的源头,是生命延续的过程,也是滋润家族生机的一股力量—即使他的躯体已经物化,但是其精神依然遗留在这座建筑中,成为处于同一屋檐下之子孙的生活指标及驱动力。
住宅又是彰显祖德及荫佑子孙之所在,这两项意义,便是人们常说的“安身”与“立命”。因此,一座传统住宅,从它的选择建筑地点开始,到它的外观样式,内部格局,甚至装修装饰的材料与色彩,家具、防御物、辟邪物的选择与摆放,等等,无一不是在雍容静谧的外形之下隐喻着深刻的思想理念及延绵不断的家族生机之渴望。这些就是数千年深厚文化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