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陶瓷的儿童故事?
儿童故事:陶瓷的故事
相传,宁封出生于距今2600多年前的河南修武县云台山当阳峪一个部落。
当时先祖们居住房子都在是山洞里。周代以前,云台山所在地称“宁”,所有人的姓都冠姓“宁”家人给他取字号“封”,因此宁封的名字便由此而成。宁封少年时跟着长辈上山打猎、采摘野果、下河捕鱼捞虾,他凭着聪明好学的本能很快就学成了生存养家的本领。宁封常常组织带领部落的伙伴们一同打猎、摘野果、下河捞捕鱼、虾,将食物分送给部落里行动不便丧失自食其力的老弱人群,有时还会将多余的赠送周边其他几个部落里需要帮助的人群。宁封对伙伴们讲:“帮助他们,就是顺天意,行大德。也许以后我们也会像他们一样需要他人的帮助。”宁封的聪明好学、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作风自然得到了伙伴们点赞,同时也受到了人们的拥戴。
黄帝在征战炎帝并将炎帝击败后,欲意整治疆域内的秩序,下旨建立联盟部落。由于宁封平常勤于好学,勇于实践,甘于奉献,宁封部落及周边远近几个部落的人都一致推举他为联盟部落首领。黄帝在听说了宁封为人做事的情况后,对宁封大加称赞,并专程遣人到云台山宣旨任命宁封为联盟部落首领,掌执联盟部落的一切事宜。
在宁封所处的年代,虽说百姓们都吃住不愁,山洞可以避风躲雨、抵御严寒,猎物、野果、鱼虾等可以饱腹充饥,特别是在有了钻木取火术以后,结束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但是,饮水却是非常困难,而造成这一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可用盛水的器皿,像锅、碗、瓢、盘之类的用具。如没有锅,人们只能将兽肉、鱼虾架在火上烧,或者埋进火堆烤,往往不是烤焦就是不熟;没有盛水的碗、盘,喝水就成了大问题,一旦渴了人们只能到河边、湖畔伏地双手掬水而饮。更令人忧心的是由于没有储水工具,遇到旱天时,人们往往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喝水,饮饱之后还没有跑回到山洞人又渴了。不仅如此,由于没有大型器具,人们缺乏储粮物具,每到冬天,就出现粮食等食物短缺现象,使人们生活多有不便。
据说,有一次,一个老人带着他孙子到远处喝水在返回途中遭受野兽袭击,等宁封带人们赶到时,老人和孙子已成为一堆血肉模糊的残骸。宁封见状心痛刀割,他暗自寻思:燧人氏能发明钻木取火,难道我就不能解决双手掬水而饮水吗?就不能找到储存食物办法,让大家四季有饭吃吗?在经历这次老人和小孩劫难之后,宁封对不能寻找到解决饮水办法耿耿于怀。然而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偶然性的情况,使宁封从中得到启迪,中华民族史称的“陶圣”就此横空出世,一个人类文明进步的新生活时代也由此开始。
话说有一天,宁封从云台山下的吴泽陂抓了几条大鱼,在山洞前的小河边加架火烘烤,准备和部落里的老人、小孩饱餐一顿。谁知刚把鱼放上去,几个年轻人跑来报告,说是六真山下的两个小部落只为争夺狩猎势力范围发生了群殴,黄帝命他赶快前去处理。作为大部落首领的宁封二话没说,急忙从河边抓起几把湿泥将鱼包住扔进火堆转身就走。
这一走就是三天,直到矛盾解决后,宁封才回到山洞。一位老人向宁封提起烤鱼的事,宁封才想起临走时放进火堆的泥包鱼,便急忙跑到火堆去刨,谁知刨出来一看鱼早就没有了,只剩下一个褐红的泥外壳,宁封随意用手一敲,泥壳发出当当的响声。这时,旁边的人都笑:“烤熟的鱼飞走了。”宁封却一声不吭,一个劲地左瞧右看,忽然灵机一动拿起泥壳跑到河边,用泥壳盛满水之后又久久观察,发现盛水的泥壳滴水不漏。
宁封从包鱼的泥经过火烧由软变硬由松变坚的突变中找到了灵感,悟出了道理。他想,如果用泥做各种盛水、盛物的器具,再经火烧用于日常生活,不就解决了用水掬水、无器盛物吗?
于是,宁封立即画样设计出一个个类似锅、碗、盘、缸、盆之类各种器型,并从部落里挑选几个头脑聪明、手脚灵活的年轻人,照葫芦画瓢做出一批泥坯,经过烈火焙烧后,果然成器,既能装水又能盛物的器具,这便是人们把它称之为的“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