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鳗鱼的做法大全家常(花鳗是什么)
花鳗是什么
生长于河流中,成熟后游入海中繁殖。
花鳗鲡最大的能长到2米多长,发育时间在十年左右。花鳗鲡作为一种典型降河洄游鱼类,生长于河流中,成熟的个体会顺河游入海中,入海繁殖。也就是说花鳗鲡并非纯粹的淡水鱼,它在淡水和海水中都能生存。性成熟后的花鳗鲡,便由江河的上、中游移向下游,群集于河口处入海,到海洋中产卵繁殖。孵出的幼体呈透明的柳叶状(俗称为柳叶鳗),慢慢向大陆浮游,在进入河口前变成像火柴杆一样的白色透明鳗苗(俗称为鳗线或玻璃鳗)。然后再逆流而上,返回大陆淡水江河溪流中发育成长。
养殖花鳗鲡可以吃吗
花鳗鲡,属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俗名: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英文名Marbled eel。它是鳗鲡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一般为331-615毫米,体重250克左右,但最重的可达30千克以上。身体粗壮,腹鳍以前的躯体呈圆筒,后部稍侧扁,总的看来身体延长呈棒状,很像硕大的鳝鱼,所以俗称其为鳝王。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
花鳗鱼咬人有毒吗
江豚不会咬人,江豚是非常温顺的生物,被称为微笑天使
江豚体长为120-190厘米,体重100-220千克。它们的头部较短,近似圆形,额部稍微向前凸出,吻部短而阔,上下颌几乎一样长,牙齿短小,左右侧扁呈铲形。眼睛较小,很不明显。前5个颈椎愈合,肋骨通常为14对。身体的中部最粗,横剖面近似圆形。背脊上没有背鳍,鳍肢较大,呈三角形,末端尖,具有5指。尾鳍较大,分为左右两叶,呈水平状。后背在应该有背鳍的地方生有宽3-4厘米的皮肤隆起,并且具有很多角质鳞。全身为蓝灰色或瓦灰色,腹部颜色浅亮,唇部和喉部为黄灰色,腹部有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灰色斑。一些个体在腹面的两个鳍肢的基部和肛门之间的颜色变淡,有的还带有淡红色,特别是在繁殖期尤为显著
花鳗是什么鱼
花锦鳝,学名:花鳗鲡;别称:大鳗、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溪滑等。是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鳗鲡总目、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的一种。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无危(LC)。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爬行类)——濒危(EN)。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Ⅱ级。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EN)。
花海鳗怎么吃
食材清单
鳗鱼 1条
五花肉 100克
黄豆酱 3勺
姜 1块
料酒 适量
糖 少许
生抽 1勺
烹饪步骤(共5步)
1、备菜:鳗鱼1条分若干段大小切刀(不可切断),五花肉切片,姜切成片。
2、将鳗鱼盘放于深盘中,每段分节处塞入五花肉片和姜片,3勺黄豆酱均匀涂抹在鳗鱼上。
3、倒入适量的黄酒,撒上少许的糖1勺生抽腌制入味片刻。
4、锅中烧开水后放入蒸约二十分钟(按照鳗鱼大小,时间控制)用筷子插入,离刺即可。
5、出锅后鳗鱼肉质滑嫩鲜香!简单快手菜!
有花纹的鳗鱼
花龙是一种具有迁徙习性的龙虾,数量多达数百只以上时,会在海床排列及游行。花龙Spiny Lobster,俗称小蜜蜂,也被称作刺龙虾、眼斑龙虾、加勒比刺龙虾等,在南北美洲居民眼中是大自然馈赠的珍贵礼物。
花龙主要生活在近海暖水海域,从巴西至北卡罗来纳州水深达90米的地方,包括整个墨西哥湾及加勒比海、巴哈马及南美洲东部,甚至在西非也见到它们的踪影。虽然它们分布在整个墨西哥湾,但在北方的一般只栖息在水深33米的地方,由于是暖水虾对水温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受季节性水温变化的影响,其在佛罗里达半岛南部及整个巴哈马和加勒比海是花龙的主要栖息地。花龙对水温要求严格,水温30℃左右。
花鳗鲡功效
淡水鳗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以下是它的营养价值:
1. 蛋白质:淡水鳗鱼富含高质量的蛋白质,对身体细胞的生长和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2. 不饱和脂肪酸:淡水鳗鱼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3. 矿物质:淡水鳗鱼富含钙、磷、铁、锌、硒等多种矿物质,对强身健体和预防营养不良有益。
4. 维生素:淡水鳗鱼富含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有益于维持神经系统正常运转。
5. 胆碱:淡水鳗鱼中含有丰富的胆碱,有助于大脑健康和记忆力的提高。
总之,淡水鳗鱼是一种健康美味的食品,烤制、煮汤、做寿司、炒菜均可。但需要注意的是,淡水鳗鱼也是高蛋白质、高胆固醇的食品,适量食用即可。
花鳗是什么时候开始保护的
1、中华鲟:(保护级别一级)是硬骨鱼纲、鲟科鱼类,体型庞大有“长江鱼王”之称,最大个体能达到5米,体重600公斤左右。为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
中华鲟为洄游性鱼类,海洋中生长,产卵期在金沙江产卵,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后,成鱼带它们进入外海,在外海生长,最长寿命可达40年。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和朝鲜。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口处,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2、长江鲟:(保护级别一级)原名达氏鲟,俗称鲟鱼、鳇鱼、沙腊子等,体型与中华鲟相似,但个体比较小,成年后体长75-105公分左右,体重4.5-12.5公斤,最大可达50公斤以上,终生在淡水中生长,属于淡水定居性鱼类。
长江鲟为肉食性鱼类,主要觅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藻类和幼鱼等。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乌江、黄河、黄海、东海海域。尤以宜宾至宜昌的长江干流江段为多,在金沙江、沱江、嘉陵江等上游支流均有分布。
3、白鲟、(保护级别一级)又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等。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为大型肉食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水生动物。
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一吨的个体,可见白鲟的体型庞大。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传说。白鲟为洄游性鱼类,曾经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
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灭绝。(但野外是否还有种群,不得而知,但愿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4、花鳗鲡:(保护级别二级)属于鳗鲡科、鳗鲡属,洄游性鱼类。又称大鳗、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溪滑等。性情凶猛,白天隐藏于洞穴或者石隙中,夜晚出来活动觅食肉食性,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会觅食落入水中的动物尸体。
花鳗鲡在海洋中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并且深海中产卵,淡水中生长,属于洄游性鱼类。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5、鲥:(保护级别一级)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洄游性。鲥平时栖息于海水中,春末夏初溯河生殖洄游,幼苗在江湖内生长,生长到15厘米左右进入大海,在海中发育,为暖水性中上层海洋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其中又以挠足类、虾类和藻类为主。
分布于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越南,淡水中以钱塘江与长江产量最多。长江口下游1974年曾高产达157.5万公斤,以后由于污染及水利工程(拦江筑坝)兴建,产卵场严重破坏,在加上过渡捕捞亲鱼和幼鱼,其资源量严重衰退。
6、胭脂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大型淡水鱼类,又叫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等。底栖鱼类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胭脂鱼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到达上游的沱江、岷江等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野生群体数量仍在继续。
7、稀有鮈(jū)鲫:(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科鮈鲫属,本属仅有1种,为我国特有,野生数量不多。属于小型鱼类,栖息于半石、半泥沙的底质和多水草的小水体中,比如:稻田、沟渠、池塘、小河流等微流水环境。能在比较混浊的水体中生活,喜集群活动,主要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稀有鮈鲫定名时数量就十分稀少,因为它们在小水域内生存,并且群居性,很容易被捕捞。再加上小水面水生环境不稳定,所以十分稀少。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
8、鯮 (zōng):(保护级别二级)属鲤科鯮属,又叫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等。为大型凶猛性鱼类,甚至能够达到50公斤以上。鯮的肉质细嫩,鱼刺比较少,加之个体庞大,为上等食用鱼,并且有的药用价值。
鯮为半洄游性鱼类,但是天然产量很低,主要是过渡捕捞,以及江湖阻隔导致其幼鱼难以进入湖泊中生长。另外各大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对大中型肉食性鱼类影响很大,因为食物短缺造成它们缺少食物。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各水系有分布。
9、圆口铜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铜鱼属鱼类。又叫方头水鼻子、水鼻子、金鳅、网口、麻花、肥沱、水密子等。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乱石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
圆口铜鱼喜欢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等开阔水面,30公分以下个体一般活动于水体中上层,较大个体多栖息在中下层,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
10、长鳍吻鮈(jū):(保护级别二级)为鲤科、吻鮈属的一种鱼类,又叫洋鱼、土耗儿等。 体型较小为中小型鱼类,味道鲜美,曾经是经济鱼之一。长鳍吻鮈的主要食物是淡水壳菜、河蚬、蜻蜒幼虫、以及其他水生昆虫。
长鳍吻鮈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水域,为金沙江特有鱼类。受水质污染和人工过度捕捞,数量大幅减少。但是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先后突破长鳍吻鮈驯养、繁殖难点,能够进行人工繁殖,首批幼苗在2015年放流。
怎么煮花鳗鱼好吃
西红柿炒熟放入水再加入鳗鱼小火慢炖20分钟即可。
花鳗营养
鳗鱼的种类有西里伯斯鳗、美洲鳗、日本鳗、澳洲鳗、鲈鳗等。
1、西里伯斯鳗,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外形与蛇相似,鳞片比较细小。通常栖息在河口、淡水、近海沿岸,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印尼和新几内亚西部等海域中。
2、美洲鳗,主要产地在美国、加拿大等地,我国于1996年引进,放养在江、浙、闽、粤等沿海省份。
3、日本鳗,其体细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头尖,体长在300-450毫米,体重250-500克。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1.3米长,其背鳍、臀鳍长而低,都与尾鳍相连,且没有腹鳍。
4、澳洲鳗,又叫做短鳍鳗、黑鳗,体长在1.2米,长相和鳗鲡大致相同。原产于海中,是一种降河性洄游鱼类,到淡水河内长大,然后回到海中进行产卵。
5、鲈鳗,体型更像是蛇状,其体背侧及鳍呈灰褐色或灰黄色,全身有不规则的花斑。也是一种降河洄游性鱼类,通常夜间觅食,主要吃小鱼、小虾、水生昆虫。
花鳗鲡是几级保护动物
那么长江流域究竟有多少鱼类受到保护呢?根据《名录》的内容来看,有22种,有些鱼类耳熟能详,有些多数人不认识,都有哪些呢?(一些地方性保护鱼类,或者灭绝的鱼类,不在《名录》内)
1、中华鲟:(保护级别一级)是硬骨鱼纲、鲟科鱼类,体型庞大有“长江鱼王”之称,最大个体能达到5米,体重600公斤左右。为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
中华鲟为洄游性鱼类,海洋中生长,产卵期在金沙江产卵,幼鱼长到15厘米左右后,成鱼带它们进入外海,在外海生长,最长寿命可达40年。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老挝、和朝鲜。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口处,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
2、长江鲟:(保护级别一级)原名达氏鲟,俗称鲟鱼、鳇鱼、沙腊子等,体型与中华鲟相似,但个体比较小,成年后体长75-105公分左右,体重4.5-12.5公斤,最大可达50公斤以上,终生在淡水中生长,属于淡水定居性鱼类。
长江鲟为肉食性鱼类,主要觅食底栖无脊椎动物、植物碎屑、藻类和幼鱼等。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乌江、黄河、黄海、东海海域。尤以宜宾至宜昌的长江干流江段为多,在金沙江、沱江、嘉陵江等上游支流均有分布。
3、白鲟、(保护级别一级)又称象鱼、象鼻鱼、箭鱼、柱鲟鳇、琵琶鱼等。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为大型肉食性鱼类,成鱼和幼鱼均以鱼类为主食,亦食少量的虾、蟹等水生动物。
据著名动物学家秉志教授记载,在南京曾捕获一尾7米长,重一吨的个体,可见白鲟的体型庞大。四川渔民也有“千斤腊子(中华鲟)万斤象(白鲟)”的传说。白鲟为洄游性鱼类,曾经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
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灭绝。(但野外是否还有种群,不得而知,但愿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
4、花鳗鲡:(保护级别二级)属于鳗鲡科、鳗鲡属,洄游性鱼类。又称大鳗、鲈鳗、花鳗、雪鳗、鳝王、乌耳鳗、芦鳗、溪鳗、溪滑等。性情凶猛,白天隐藏于洞穴或者石隙中,夜晚出来活动觅食肉食性,捕食鱼、虾、蟹、蛙及其它小动物,也会觅食落入水中的动物尸体。
花鳗鲡在海洋中性腺才能发育成熟,并且深海中产卵,淡水中生长,属于洄游性鱼类。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下游及以南的钱塘江、灵江、瓯江、闽江、九龙江、台湾到广东、海南岛及广西等江河。国外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达朝鲜南部及日本纪州,西达东非,东达南太平洋的马贵斯群岛,南达澳大利亚南部。
5、鲥:(保护级别一级)是鲱科、鲥属的一种鱼类,洄游性。鲥平时栖息于海水中,春末夏初溯河生殖洄游,幼苗在江湖内生长,生长到15厘米左右进入大海,在海中发育,为暖水性中上层海洋鱼类,以浮游生物为食,其中又以挠足类、虾类和藻类为主。
分布于福建、江西、海南、浙江、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省和越南,淡水中以钱塘江与长江产量最多。长江口下游1974年曾高产达157.5万公斤,以后由于污染及水利工程(拦江筑坝)兴建,产卵场严重破坏,在加上过渡捕捞亲鱼和幼鱼,其资源量严重衰退。
6、胭脂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大型淡水鱼类,又叫火烧鳊、黄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血排、粉排等。底栖鱼类以底栖无脊椎动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机物质为食,也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类。
胭脂鱼产卵场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下游亲鱼不能到达上游的沱江、岷江等支流中产卵,宜昌江段的某些产卵场的环境也遭到破坏。虽然坝下江段仍发现有繁殖群体,但因捕捞过度野生群体数量仍在继续。
7、稀有鮈(jū)鲫:(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科鮈鲫属,本属仅有1种,为我国特有,野生数量不多。属于小型鱼类,栖息于半石、半泥沙的底质和多水草的小水体中,比如:稻田、沟渠、池塘、小河流等微流水环境。能在比较混浊的水体中生活,喜集群活动,主要以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
稀有鮈鲫定名时数量就十分稀少,因为它们在小水域内生存,并且群居性,很容易被捕捞。再加上小水面水生环境不稳定,所以十分稀少。仅发现于四川省汉源县大渡河支流的流沙河以及成都附近的一些小河流中。
8、鯮 (zōng):(保护级别二级)属鲤科鯮属,又叫吹火筒、尖头鳡、马头鯮、鸭嘴鯮、喇叭鱼等。为大型凶猛性鱼类,甚至能够达到50公斤以上。鯮的肉质细嫩,鱼刺比较少,加之个体庞大,为上等食用鱼,并且有的药用价值。
鯮为半洄游性鱼类,但是天然产量很低,主要是过渡捕捞,以及江湖阻隔导致其幼鱼难以进入湖泊中生长。另外各大江河鱼类资源量总体下降,对大中型肉食性鱼类影响很大,因为食物短缺造成它们缺少食物。仅在我国东南部平原地区,以及长江以南各水系有分布。
9、圆口铜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铜鱼属鱼类。又叫方头水鼻子、水鼻子、金鳅、网口、麻花、肥沱、水密子等。为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流湍急的江河,常在多乱石的深潭中活动。食性杂,以水生昆虫、软体动物、植物碎片、鱼卵、鱼苗等为食。
圆口铜鱼喜欢生活在江河或湖泊等开阔水面,30公分以下个体一般活动于水体中上层,较大个体多栖息在中下层,为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分布于中国长江上游干支流和金沙江下游以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中。
10、长鳍吻鮈(jū):(保护级别二级)为鲤科、吻鮈属的一种鱼类,又叫洋鱼、土耗儿等。 体型较小为中小型鱼类,味道鲜美,曾经是经济鱼之一。长鳍吻鮈的主要食物是淡水壳菜、河蚬、蜻蜒幼虫、以及其他水生昆虫。
长鳍吻鮈分布于中国长江中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水域,为金沙江特有鱼类。受水质污染和人工过度捕捞,数量大幅减少。但是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先后突破长鳍吻鮈驯养、繁殖难点,能够进行人工繁殖,首批幼苗在2015年放流。
11、四川白甲鱼:(保护级别二级)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白甲鱼属,又叫小口白甲,尖嘴白甲,腊棕。底栖鱼类生活于清澈而具有砾石的流水中,早春成群溯河而上觅食,秋冬下退至深水多乱石的江底越冬,生长速度慢。
四川白甲鱼经常在岩石或者其他物体上刮取食物,也会食用沉积的腐殖质,以及植物碎屑。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和雅砻江中下游等水系。
12、多磷白甲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白甲鱼属的一种鱼类,又叫钱鱼、梢白甲、赤鳞鱼、多鳞铲颌鱼、多鳞突吻鱼等。为暖温性淡水鱼,生活在海拔270-1500米、水质清澈、砂石底质的高山溪流中。杂食性,主要食物为摇蚊的幼虫或成虫等无脊椎动物,也会觅食藻类,生长速度缓慢。
多磷白甲鱼分布于嘉陵江水系和汉水水系的中上游(长江支流)、淮河上游、渭河水系、伊河、洛河、海河上游的滹沱和山东泰山的溪涧。
13、金沙鲈鲤:(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鲤科鲈鲤属的一种鱼类,又叫地大花鱼、豹纹花鱼等。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以吞食其他鱼类为食,被称为金沙江中的“老虎”。
金沙鲈鲤常见体重0.5-1公斤,最大达15公斤,浑身长满黑点,背鳍、胸鳍、尾鳍微黑。幼鱼多在支流或干流的沿岸,成鱼在宽阔的水体中上层游弋。具有极高的经济、美食、营养、科研价值,并且有一定药用价值,分布在长江上游金沙江干支流流域。
14、细鳞裂腹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属。鱼体比较长,略侧扁或近似圆筒形;身被细鳞或裸露,但在肛门和臀鳍的两侧各有1列特化的大型臀鳞,在两列臀鳞之间的腹中线上形成1条裂缝,因而名为裂腹鱼。
细鳞裂腹鱼适应了高原及冷水性气候,生长缓慢,繁殖力低,个体比较小。即使个体较大的种类,需经6-9年体重才能达到0.5千克,要3-4年才能性成熟,分布于金沙江。
15、重口裂腹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裂腹鱼属的一种鱼类,又叫雅鱼、重口、重唇细鳞鱼、细甲鱼等。鱼肉质肥美,富含脂肪。生长较快,个体也较大,一般可长至1-3公斤,最大个体可达10公斤。在雅安一带,与齐口裂腹鱼统称“雅鱼”。
重口裂腹鱼属冷水性鱼类,平时多生活于缓流中,喜欢在沙和砾石、水流湍急的环境中生活,在河流的深坑或水下岩洞中越冬。主要食物为水生昆虫和昆虫幼体,也吞食小型鱼类、小虾及少量藻类。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尤以嘉陵江、岷江、沱江等水系的峡谷河流中多见。
16、厚唇裸重唇鱼:(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
厚唇裸重唇鱼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黑龙江流域各水系的高原河流中,在河流洄水弯处较常见。生长较缓慢,10年的平均体长仅为44公分左右。
17、岩原鲤:(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科原鲤属的鱼类,俗名水子、黑鲤鱼、岩鲤、墨鲤等。是我国特有鱼类,大多栖息在江河水流较缓、底质多岩石的水体底层,经常出没于岩石之间,冬季在河床的岩穴或深潭中越冬,立春后开始溯水上游到各支流产卵。
岩原鲤主要食物为底栖生物、水蚯蚓、摇蚊幼虫、小螺、小鱼虾、淡水壳菜等软体动物为食,也会食用植物碎片,浮游动物等。分布于长江中上游支流、金沙江等水域内,喜欢在底质多岩石的水域活动。
18、红唇薄鳅:(保护级别二级、仅限野外种群)属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一种鳅类。栖息在江河底层。个体较大,仅次于长薄鳅。有食用价值。种群数量较小,许多水系和江段都难捕到。50年代岷江中,下游渔获物种占有一定的比例,曾经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现已稀少。
19、长薄鳅:(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为鲤形目鳅科薄鳅属的鱼类,又叫花鱼、花斑鳅、花泥鳅、红沙鳅钻、火军等。为温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江河中上游,江边水流较缓处的石缝间,经常成群在水底砂砾间或岩石缝隙中活动。
长薄鳅在涨水时有溯水上游的习性,是一种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捕食小鱼,尤其是底层小型鱼类。是我国的特有鱼类,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上游,从湖北、湖南到四川西部。
20、青石爬鮡:(保护等级二级)是鮡科石爬鮡属的一种鱼类。它们活动性小,生活于急流石穴中,以吸盘状的鳍吸附于石上,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及幼虫,亦吃蚯蚓,植物的叶子、以及藻类。分布于四川境内的各个江河中,如青衣江、岷江、金沙江等。
21、川陕哲罗鲑:(保护等级一级)为鲑科、哲罗鲑属鱼类,四川哲罗鲑、贝氏哲罗鲑、虎嘉鱼、猫鱼等。为冷水鱼类,栖息于河道狭窄、水质清澈、水流湍急、水温较低的水域。为凶猛肉食性鱼类,主要以鱼类和水生昆虫的成虫及其幼虫为食,也会捕食水鸟、小动物等,有时也吃腐肉。
川陕哲罗鲑体型庞大,可达50千克以上,生长速度快,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分布于我国岷江、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中上游,以及陕西省秦岭山脉南麓汉江上游的徐水河和台北河。
22、松江鲈鱼:(保护等级二级、仅限野外种群)杜父鱼亚目、杜父鱼科、松江鲈鱼属原名松江鲈鱼,又叫四鳃鲈鱼、淞江鲈、花花娘子、花鼓鱼、老婆鱼等。为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江河内生长,性成熟后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江河中生活。
松江鲈鱼为沿海洄游性鱼类,能在咸淡水和纯淡水中。在历史上曾经是珍品,被乾隆御赐为“江南第一名鱼”。历史的资料记载松江鲈鱼的分布相当广泛,其种群几乎遍布整个中南、东南沿海及相关河流水域,北起鸭绿江口(中朝边界),南致九龙江口(福建漳州河),等广大的地区,以松江县所产为最出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