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乡菜系 > 川菜 > 正文内容

狮子头盐水鸭是什么菜系?

2022-10-09 00:55:40川菜1

淮扬菜系,又叫苏菜.

盐水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久富盛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此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每年中秋前后的盐水鸭色味最佳,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故美名日:桂花鸭。《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桂花鸭“清而旨,久食不厌”,是下酒佳品。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上街去买一碗盐水鸭,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礼节。

狮子头盐水鸭是淮扬菜系,属于苏菜。

盐水鸭,顾名思义,它是苏菜中的金陵菜系代表名菜,属于南京当地著名的传统特色风味美食。成菜的主要特点是鸭皮油润白玉、鸭肉鲜微红,吃起来的口感十分鲜美。金陵盐水鸭以当地鲜肥鸭为材料,采取热椒盐涂抹全身进行腌制的方式,然后再经过入水焖煮,晾晒等工序制作而成。

苏帮菜论文

  苏州菜概述

天堂何状,似不可知。于是人们在大地上寻觅着尽善尽美的地方——终于找到了“苏杭”,以为人间天堂。单说苏州这座天堂,春秋筑城,乃吴国国都,秦汉为会稽郡治所,唐称江南雄州,明清时为江苏巡抚驻地,今称苏州市。在其广阔的地域内,江湖横陈,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民风淳厚,商贾云集,雅士争趋,有着说不完的才人轶事,道不尽的吴趋佳话。
  其间小桥。深巷。园林。胜迹。鱼米。丝绸。工艺。书画。吴?Q。评弹,无不令人神往。赞叹。而独具特色的天堂美食,则以其悠久的历史。广博的取料。精巧的烹制。高雅的调味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我国饮食文化领域里的一方瑰宝。

笔者在研究苏州菜时,深感其“鱼文化”的突出位置,本概述即以此为重点,兼及苏州菜的一般特点。
  

我们知道,苏州开始建城,就和鱼联系在一起。公元前514年,吴王僚因嗜食“炙鱼”,披甲赴宴,丧生失国。公子光赖专诸藏剑于炙鱼,刺杀王僚而完成宫廷政变,登吴王位(即阖闾),命伍子胥筑苏州城。“炙鱼”则成为我国最早见于《史记》这样正史的姑苏美味。
  

姑苏美食从“炙鱼”始不是偶然的。苏州自古“擅三江五湖之利”。“三江即入,震泽底定”。三万六千顷的太湖(即震泽)及其邻近水域,为苏州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美食资源,尤其是鱼资源。史载专诸“炙鱼”即学自太湖(一作太和公)。阖闾“治鱼为脍”劳师,“吴人作脍者自阖闾之造也”。
  苏州“炙鱼”和“鱼脍”为美味久矣。“鱼鮓”也是古吴的美味。晋时,苏州人陆机饷中书令张华以“鱼鮓”,竟被张华称作为“此龙肉也”(《晋书·张华传》)。五代时,苏州的“玲珑牡丹鮓”更是开我国工艺造型菜之先河。如今苏州众多的鱼类菜肴中,无不可以找到古“炙鱼”。
  “鱼脍”。“鱼鮓”的影子。

据《吴越春秋》:阖闾“与夫人及女会食蒸鱼,王前尝半而与女”这个女儿竟因后食蒸鱼愤而自杀。王悔而厚葬女,舞鹤于市,杀生送死,女坟终于陷落成湖。其时对鱼的重视大抵如此。

阖闾出海征战归来,思海中所食鱼,但是鱼已被司厨者曝干,吴王亦索食之,味甚美,“因书‘美’下着‘鱼’,是为‘鲞’字”,这就是我国‘鲞’(干鱼)的由来。
  

魏晋时,颇珍鲈鱼,尤其是张翰为思鲈鱼莼羹而辞官归吴,此后鲈鱼更是声名大振。这鲈鱼之乡就在苏州吴(松)江长桥(垂虹桥)。相传该桥一侧鲈鱼四鳃,另一侧为三鳃。南朝隋唐时号称“一时珍食”、“东南佳味”的鲈鱼脍都是指那一带的鲈鱼。
  宋时在该地建有“鲈乡亭”(汉魏唐宋所称松江都是指吴江。至于将汉华亭县改称松江县(府)乃是后来元朝至元年间的事。)

相传吴王食脍有余,弃于水,化而为鱼,称“脍残鱼”(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收有此词条),即今之银鱼。此虽属神话,但亦知太湖银鱼为我国珍贵食用鱼种开发久矣。
  

淡水中虾蟹素为美食家所珍。“太湖虾”以其质量和数量闻名暇迩。而苏州多蟹也是“古已有之”。古吴时“稻蟹不遗种”(《国语·吴语》),以至越王拟乘机攻吴。宋元时,苏州曾“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元·高德基《平江记事》)”,蟹多而成灾。
  苏州蟹肴美也有定评,“吴中蟹味甚佳,世称湖蟹第一”(《平江记事》)。汾湖紫须蟹、阳澄湖金爪大闸蟹,至今仍名播海内外。

苏州所用江湖水产亦颇丰。古吴时苏州专门修筑了“鱼城”,水中有“石首”(即黄鱼),这本年是近海所生之海水鱼。
  古吴时海潮可直达苏州城下,这石首是随潮而来,还是人工放养,今已不可考,惟鱼城中有石首,确有记载(唐·陆广微《吴地记》)。唐宋时,苏州谚语“楝子花开石首来,笥中被絮舞三台”,言人们典卖冬具以买石首之迫切情境。

总之,鱼(包括其他水产)在故苏美食中占有特殊地位。
  苏州食始自鱼始,苏州地区鱼品多,各色鱼菜花样繁,有适合高、低、贵、贱不同消费层次的鱼馔,许多鱼馔有典故、有来历。可以说,鱼文化在苏州的饮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

同时,苏州地方菜对诸如山珍、海味、禽畜、蔬果等类菜肴的烹调食用方面亦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时新蔬菜,终年迭替不断,烹制技巧精湛。
  

在苏州这块土地上,之所以形成自具特色的苏帮菜肴,除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社会政治经济历史对孕育和发展苏帮菜肴有着更重要的影响。前面讲过,苏州作为古吴国都而开城,象天法地,辟水陆城门二八(水门八,陆门八),周47里。其时苏菜已初露头角。
  《楚辞·招魂》称道“吴羹”。《吕氏春秋》夸奖”鱼之美者洞庭之(鱼专)(一种淡水鱼)”,“菜之美者······具区之菁。”这具区指苏州太湖无疑:那洞庭,一说亦指拥有“洞庭西山”、“洞庭东山”的太湖。秦汉时,苏州为会亟稽郡,领县二十六。三国孙吴发迹于苏州。
  苏州在唐时“甲郡标天下”(白居易《自到群斋走笔题二十四韵》),列为江南唯一“雄州”(《唐会要》)。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王?m纳士归宋,苏州为两浙路诸司、使治所。宋室南渡,苏州作为战略要冲,繁盛逾于往昔。明清时代,苏州长期为江苏省会。
  二千多年来,苏州官衙林立,名守辈出。因苏州重要,朝廷对守苏者“常慎其选,非台阁之贤,漕宪之序,不以轻授”。而此等风雅之官,又多精于饮食,如唐宝历年间、苏州刺史白居易等人,本身就是美食家。加之苏州除极少数几次兵燹(火)外,常几百年不识兵戈。东晋以后,经济中心浙南移,四方士宦富贾视苏州为乐土,久居不去。
  于是,“衣冠萃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北宋朱长文《续图经》)。”八族未足侈,四姓实名家”(晋陆机《吴趋行》)。“崇栋宇”,“并疆兼巷”;“丰庖厨”“珠服玉馔”。及至明代“天下号极糜”三吴尤甚”(明周履靖《易牙遗意序》)。清则“天下饮食衣服之侈未有为苏州者”(清常辉《兰舫笔记》)。
  袁枚盛赞的“蜜火腿”“其香隔户便至,甘鲜异常”,并慨叹“此后不能遇此尤物”,以及“青盐甲鱼”、“煨黄雀”、“唐鸡”等,均出自苏州抚道尹继善、唐静函等人的家厨。

苏州交通自古便利,“水浮陆移,无所不至”。隋开运河后,更是帆樯如林,商贾并辏,食货丛集,“中家壮子,无不商贩以游者”,终于成为我国东南最大的商业都会。
  入清号称“天下四聚”之一,并且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随着工商业的繁盛,旅邸、饮食业也日益兴隆。唐宋时苏州公私亭馆酒楼遍于城内外,盘阊临漕更是馆舍林立,盘门“姑苏馆”“体势宏丽为浙西之最,”在乐桥一带商市中心,清风、黄鹤、跨街、花月、丽景诸楼并峙,从现存宋“平江图”上仍依稀可见。
  当年繁华之状也为近年该地出土器物所证明。在这些楼馆里,酒肴小吃,无不丰美,食客如堵,传喝如流。明清时,苏州更是“小巷十家三酒店”、“七里山塘半酒楼”。徐扬为乾隆作“盛世滋生图”卷写苏州城西一角,酒楼宏丽在其他商店之上。《桐桥倚棹录》载:虎丘三山馆、李家馆等店菜名达170余种。
  苏州最迟在乾隆初就出现“面业公所”(面馆业)、“官厨公所”等饮食业组织。后来先后有“菜业公所”(菜馆业)、“膳业公所”(饭馆业)、“梁溪公所”(面业、膳业)“厨小甲”、“友乐”等饮食业公所。市区大小饭店不下百家。现今名店松鹤楼在乾隆时已有记载。
  苏州郊县如常熟、昆山等这时都已有名店名菜出现。苏州既为官绅集中之地,又为商业都会,近悦远来,苏州菜蜚声各地,俨然成一大帮派。同时,外地菜对丰富和发展苏帮风味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满汉全席盛行;徽菜馆的徽菜也溶入了苏菜中。

苏州古迹众多,又是东方园林艺术荟萃之地,在这样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之中,“歌台舞榭相望”,成为江南旅游圣地。
  显宦大贾、骚人豪客或宴饮于色艺称雄的名媛书寓,形成了所谓的“书寓菜”;或载酒泛舟于鱼浅波平的水上,形成了所谓的“船菜”。白居易开山塘河后,虎丘道上“画轲停桡马簇蹄”。苏子美写画舫“青娥荡桨”,“歌余清洌”;写船菜“玉盘脍鲈光一色,?簇肴核随所搜”“。
  清沈朝初《忆江南》云:”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冰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这些画舫重檐锦帐,蠡窗绣帘,大者可容三四席。酒茗肴馔,任客所指。船上菜点均由船娘纤手调制,精、洁、俏、雅、非他处所能及。故清西溪山人《吴门画舫录》云:“吴中食单之美,船中居胜”。
  晚清以后特别是20世纪抗日战争开始后,苏州画舫渐衰灭,船菜船点上岸入饮食业,并构成苏帮菜点独具之一的特色。

流风所及,苏州民俗“多奢少俭”(宋范成大《吴郡志》);“以讲求饮食闻于时,凡中流以上之人家,正餐小食无不力求精美”(《清稗类钞》)。
  “寻常过从,大小方圆之器,俭者率半百,”(明周履靖《易牙遗意序》)。

苏州人也善于将平常之物做得精巧。《浮生六记》中的芸娘便“善不费之庖,瓜蔬鱼虾,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当代小说家《美食家》作者陆文夫说:苏州”家常菜都比较简朴,可是简朴的并不马虎;经济实惠,精心制作,这就是苏州人的特点”。
  家常菜构成了苏帮菜的基础。

苏州地区菰、菘、藕、芰(菱)、蕈、笋等素菜名品应时迭出,且名刹遍于吴中,因而素馔精进发达。无论寺院还是民间,多精于烹素。“千里莼羹,未下盐豉”(《晋书·陆机传》)。清帝乾隆南下时,曾专程到寒山寺菇素斋。
  

发展到清康乾嘉道时,苏帮菜点已臻成熟。咸丰庚甲,苏州惨遭兵燹,加之上海兴起,米市西移,苏州不似往日之繁盛,但饮食业仍常呈畸形繁荣。新中国成立以后,苏州饮食业,或称苏州饮食文化屡蹶屡起。在旅游和商业两大系统中,只要合时宜,总在不断总结研究,兴办学校,以图继承发展苏州烹饪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菜则稳步发展,重又饮誉海内外。

苏州烹饪受吴文化的长期熏陶,本身也是吴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经近几十年来烹饪工作者的悉心研究,概而言之,苏州菜的特点是:或华或朴,或浓或淡,均时新、清雅、和谐、自然,令人赏心悦目、适口、益身、意味隽永。
  其在选料、色形、火工、口味方面特色大致如下:

选料:苏州菜不以珍奇为贵,重博采时新,因材施艺。赵筠。《吴门竹枝词》云:“佳品尽为吴地有,一年四季卖时新”。凡物应时则贵,失时则贱,“率五日而更一品(大约每5天换一种)”(明王鏊《姑苏志》)。
  应时,虽路边野草,廊下盐齑亦可作珍品。贵为甲鱼,过了菜花季节,即鄙称“蚊字甲鱼”,也再难入名店之门。苏州厨师在广泛用料的同时,极为注意物尽其用,对鱼头尾乃至内脏(如?肺)、禽头脚(如鸭舌、掌)等都能烹制出堪登大雅之堂的名菜。至于追珍猎奇,取少弃多,暴殄天物的人在苏州厨师中不能成为高手。
  

色形:苏菜对外形刻意求工,可谓华朴相错,仪态万方。刀艺要求,近于苛刻,对丁、条、丝、块、末、茸的大小粗细,剞花刀的间距、深浅,常求具体而微。对“散?”或“?作花样”、仿真、象形、喻意,以及色彩无不要求工艺浑成、精巧大方。
  成菜装盘时的围边艺术近年发展较快,菜品渗有吴门画派清新自然的风格。无论一只菜或一席菜总要在色、香、味、形、器,乃至环境、节令、氛围诸方面作总体考虑,力求和谐。

火工:在烹调方法上,苏帮菜常用的有数十种,且常常一菜多法,并因物性、节令的需求而有所变异,但无论何种火工,均求精到。
  火势大小,油温高低,蒸气缓急与投料次序,常常间不容发,这是“精”。“到”即到家,恰到好处。如“碧萝虾仁”断生即上席方为妙品;“酱方”须四边垂倒,入口可化始称合格。苏帮菜烹调尤其擅长炖、焖、煨、焐等火工菜。文火、密封,一气呵成,真味俱在。“蜜汁火方”、“酒焖踵”、“黄焖鳗”、“叫化鸡”、“母油鸭”等均为苏州传统火工菜的代表。
  

口味:苏帮菜口味崇尚清隽和醇,浓淡有度。即所谓“浓不鞔胃,淡不槁舌(《易牙遗意序》)。过分辛辣或腥、膻、奇、烈、怪等味为苏帮菜之大忌。荤料必用葱、姜、酒,酒的用量尤重,且须绍酒或苏州特产醇香、馥贞酒。盐为主调味,复合味讲究君臣佐使,俾相得益彰。
  多数菜不用糖,或加微量糖,但旨在助鲜矫味润色,而不必有甜感。红烧菜加糖较多,但通常应有咸、酸等味相对应,讲究咸中带甜、甜出头咸收口,或酸甜适口。只有少数甜食菜点才取单一甜味。如以”偏甜”来概括苏帮菜口味,是属误解。

以上概述了苏州饮食文化,尤其是鱼文化内容,略陈了苏州菜形成及发展,述及了官府菜、市井酒楼菜、书寓菜、船菜、素菜及民间菜特色,兼及了苏州菜制作上的特点。
  实乃概述,不敢称论,望大家指正。

笔者及诸多同仁作为苏州之子,深望既为高雅文化,又为实用技术的苏州饮食遗产得以不断发扬光大,以告慰列祖,造福今人,荫及后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jrjxc.com/jxcx/cc/23278.html

标签: 论文苏帮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