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菜梗制作方法? 红油制作方法川菜大师?
一、临川菜梗制作方法?
方法/步骤1:
除去新鲜的芥菜的菜叶,只保留芥菜梗,清洗干净
方法/步骤2:
将清洗好的芥菜梗放在太阳充足的地方晾晒3~4天,直到芥菜梗变软但不干燥为止
方法/步骤3:
将芥菜梗切成3~5cm的长条
方法/步骤4:
将处理好的芥菜梗与大蒜泥,辣椒粉等调料拌匀
方法/步骤5:
将拌入调料的芥菜梗装入泡菜坛子中发酵,发酵时间一般为1个月左右,温度为25~30度。
方法/步骤6:
一个月左右后将坛封盖打开去除上面一层白色霉变菜梗即可使用
二、红油制作方法川菜大师?
选用7分二荆条海椒,3分朝天椒,剪成节在锅里与芝麻混合炒香,晾冷、舂细。
然后取正宗的川西平原产的菜籽油加热至7成油温,大火烧得颜色清亮,淋入辣椒内,缓慢搅动使油和辣椒充分混合,静置约两分钟,第二次淋入约4成热的菜籽油。“第一次淋油出颜色,第二次出香味。”加盖后焖1到2天使用,当天用完。“有些店铺拌的鸡肉为何好吃,定量调配,鸡卖完红油卖完,每天用的都是新鲜的红油。”
三、川菜老油的制作方法?
老油就是别人吃剩下的火锅油提炼过后就叫老油。
原料:菜油2500克 牛油1500克 郫县豆瓣1500克 干辣椒250克 生姜100克 大蒜200克 大葱300克 冰糖150克 醪糟汁500克 八角100克 三奈50克 桂皮50克 小茴50克 草果25克 紫草25克 香叶10克 香草10克 公丁香5克
制法:
1__菜油先炼熟;牛油切成小块;郫县豆瓣剁细;干辣椒入沸水锅中煮约2分钟后,捞出绞成茸,即成糍粑辣椒;生姜拍破;大蒜去皮剥成瓣;大葱挽结;冰糖敲碎;八角、三奈、桂皮掰成小块;草果拍破。
2__炒锅置中火上,炙锅后倒入菜油烧热,放入牛油熬化,投入生姜、蒜瓣、葱结爆香,接着下入郫县豆瓣和糍粑辣椒,转用小火慢慢炒约1~1__5小时,至豆瓣水气炒干、香气四溢且辣椒微微发白时,拣出锅中葱结不用。
3__随即下入八角、三奈、桂皮、小茴、草果、紫草、香叶、香草、公丁香等,继续用小火炒约15~20分钟,至锅中香料色泽变深时,下入冰糖、醪糟汁,用小火慢慢熬至醪糟汁中的水分完全蒸发,这时将锅端离火口,加盖焐至锅中原料冷却,即成火锅底料,炒制好以后,面上都浮有一层油。我们可将这层油打出一部分作为老油.
四、川菜乐山香碗的制作方法?
四川香碗食材猪肉泥1500g鸡蛋6个姜适量盐适量花椒粉少许淀粉适量制作时间:30分钟-1小时用餐人数:
步骤1,鸡蛋散(我用的土鸡蛋个头小,6个做了五条)做得少可减量2,文火,锅中不放油,用一块肥肉涂抹即可3,用勺子盛到锅子,晃动锅子,使蛋皮厚薄均匀4,躺好的蛋皮,很薄的5,猪肉泥加适量的姜泥,盐,少许花椒粉,(很少)拌均6,调好的芡汁(红薯粉)加入肉泥中拌均,稀点不能太干了7,取一蛋皮,面部均匀的抹上浓点的芡汁8,姜肉泥码在蛋皮的一般,裹紧(跟做寿司卷一样)
9,裹好的香碗10,封口朝下放入蒸格中,用牙签插几下香碗,蒸15到20分钟左右就熟了11,香碗切厚块(一定要厚,薄了不香)
12,锅中加适量的清水,少许姜粒,放香碗煮10分钟即可13,这就是香碗,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做酒席版的,那个更香更好吃(我也好些没吃到了)
五、川菜的香料油的熬制作方法?
1、先把油烧熟,然后装在装红油的容器中,放在一边等油温下降。
2、如果不知道何时油温合适,可以放一小段干辣椒进油里面试,如果辣椒在油里面炸黑了,说明油温还是过高,这时候下辣椒面的话会糊掉,做好的油也不会香。
3、如果前面放进去的干辣椒炸黑了,那等一会再放一个进去(注意时间不要拖的太久,不久油太冷了也做不好的),干辣椒放进油的时候明显能看到油炸辣椒的过程,而这辣椒只是稍微变黑,就说明油温合适了,就可以把辣椒面一勺一勺地倒进油里面了,想吃辣的话,就去市场上买点最辣的辣椒磨成的面,混着超市卖的不辣的辣椒面,这面做好的红油有点辣味但颜色也漂亮。做好的红油,还可以趁热洒上熟芝麻。
六、川菜中老油的制作方法(多项?
老油就是别人吃剩下的火锅油提炼过后就叫老油。
原料:菜油2500克 牛油1500克 郫县豆瓣1500克 干辣椒250克 生姜100克 大蒜200克 大葱300克 冰糖150克 醪糟汁500克 八角100克 三奈50克 桂皮50克 小茴50克 草果25克 紫草25克 香叶10克 香草10克 公丁香5克
制法:
1__菜油先炼熟;牛油切成小块;郫县豆瓣剁细;干辣椒入沸水锅中煮约2分钟后,捞出绞成茸,即成糍粑辣椒;生姜拍破;大蒜去皮剥成瓣;大葱挽结;冰糖敲碎;八角、三奈、桂皮掰成小块;草果拍破。
2__炒锅置中火上,炙锅后倒入菜油烧热,放入牛油熬化,投入生姜、蒜瓣、葱结爆香,接着下入郫县豆瓣和糍粑辣椒,转用小火慢慢炒约1~1__5小时,至豆瓣水气炒干、香气四溢且辣椒微微发白时,拣出锅中葱结不用。
3__随即下入八角、三奈、桂皮、小茴、草果、紫草、香叶、香草、公丁香等,继续用小火炒约15~20分钟,至锅中香料色泽变深时,下入冰糖、醪糟汁,用小火慢慢熬至醪糟汁中的水分完全蒸发,这时将锅端离火口,加盖焐至锅中原料冷却,即成火锅底料,炒制好以后,面上都浮有一层油。我们可将这层油打出一部分作为老油.
七、川菜调料?
郫县——郫县豆瓣酱
郫县豆瓣酱已经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历史,尽管现代的制作工艺使“郫县豆瓣”制作周期不断缩短,但在老郫县人心目中,只有在郫县用传统方式生产出的郫县豆瓣才是正宗的。郫县豆瓣具有辣味重、鲜红油润、辣椒块大、回味香甜的特点,是川味食谱中常用的调味佳品,有“川菜之魂”之称。其制作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深深地融入四川人的血液和川菜的魂魄中。菜肴制作中主要用于菜肴的增香、提鲜、提色。
温江区——独头蒜
说到蒜头,人们一般会认为是能分成一瓣一瓣的大蒜,而四川地区有一种特别的蒜是完整的一个,当地称它为独头蒜,独头蒜多用于制作较高档的菜肴。由于独头蒜无分瓣,蒜头为一整体,因此蒜中含有的活性成分——大蒜素比普通大蒜的含量更高,抑菌效果也更明显;独头蒜辣味浓郁,富含的营养成分高于普通分瓣蒜,因此独头蒜比普通的多瓣蒜更受人欢迎。
双流区——二荆条辣椒
二荆条辣椒是四川特产之一,与一般辣椒的辣味不同,最主要的特点是微辣且香,辣而不燥。二荆条辣椒,正宗川菜用作调料不可缺少,制作豆瓣和榨菜等名牌产品必须用二荆条辣椒作为重要原料,制作红油色泽红亮,自动向盘边溅射上爬,口感辣度适中,味香。
西昌——正路花椒
正路花椒又名"南路花椒"。四川花椒品种繁多,正路花椒为主要的花椒品种,盛产于汉源、西昌、晏宁等县。花椒应用广泛,为四川菜使用最多的调料,常用于配制卤汤、腌制食品或炖制肉类,有去膻增味作用。亦为“五香粉”的原料之一。炒菜时,在锅内热油中放几粒花椒,发黑后捞出,留油炒菜,菜香扑鼻;把花椒、植物油、酱油烧热,浇在凉拌菜上,清爽可口;腌制萝卜丝时放入花椒,味道绝佳。
金阳——清花椒
青花椒可去除各种肉类的腥气,从中医的角度上来说,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解腥的功效。青花椒是新收的花椒,味道比较麻,青花椒的味道又麻又香,做菜能够开胃,适合没有食欲的人。
金川——大红袍花椒
大红袍花椒是四川省使用最多的调料之一,也是五香粉的原料之一,常用于配制卤汤、腌制食品或者炖制肉类,有去膻增味的作用。其烹饪用途跟正路花椒相似。
八、川菜之首?
豆腐干回锅肉
所谓回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回锅肉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是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锅肉。回锅肉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入口浓香这也是回锅肉的经典之处。原料:五花肉、厚豆干、蒜苗、老姜、花椒、豆瓣酱、白糖、老抽、食用油。
九、川菜口味?
川菜的口味特点
川菜特点:清鲜醇浓,麻辣辛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川菜有麻、辣、甜、咸、酸、苦六种。在六种基本味型的基础上,又可调配变化为多种复合味型,在川菜烹饪过程中,如能运用味的主次、浓淡、多寡,调配变化,加之选料、切配和烹调得当,即可获得色香味形俱佳的具有特殊风味的各种美味佳肴。
川菜特点是突出麻、辣、香、鲜、油大、味厚,重用“三椒”(辣椒、花椒、胡椒)和鲜姜。调味方法有干烧、鱼香、怪味、椒麻、红油、姜汁、糖醋、荔枝、蒜泥等复合味型,形成了川菜的特殊风味,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十、川菜分类?
上河帮,小河帮,下河帮三派
川菜即四川菜肴,是中国特色传统的四大菜系之一、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中华料理集大成者。
川菜三派的划分,是在已有定论的上河帮,小河帮,下河帮的基础上,规范化完整表述为:上河帮川菜即以川西成都、乐山为中心地区的蓉派川菜;小河帮川菜即以川南自贡为中心的盐帮菜, 同时包括宜宾菜、泸州菜和内江菜 , 下河帮川菜即以重庆江湖菜、万州大碗菜为代表的重庆菜。三者共同组成川菜三大主流地方风味流派分支菜系,代表川菜发展最高艺术水平。2017年9月28日,眉山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川厨之乡”的称号,眉山菜成为川菜的代表。
川菜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调味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外。四川省会成都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的荣誉称号。
近现代川菜兴起于明朝和民国两个时间段,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创新发展。川菜以家常菜为主,高端菜为辅,取材多为日常百味,也不乏山珍海鲜。其特点在于红味讲究麻、辣、鲜、香;白味口味多变,包含甜、卤香、怪味等多种口味。代表菜品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水煮鱼、水煮肉片、夫妻肺片、辣子鸡丁、麻婆豆腐、回锅肉、东坡肘子和东坡肉等,其他经典菜品有:棒棒鸡、泡椒凤爪、灯影牛肉、廖排骨、口水鸡、香辣虾、尖椒炒牛肉、四川火锅、麻辣香水鱼、板栗烧鸡、辣子鸡等。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