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三鲜的由来和历史文化(东北地三鲜的由来和历史文化介绍)
一、东北地三鲜和地三鲜的区别?
真正的地三鲜指的是蚕豆,苋菜和黄瓜。只不过,这地三鲜一到东北,就被东北人把茄子+土豆+青椒一锅烩着代替了。理由据说是因为这小三样在东北地区更为普遍。听说人东北人做这菜,茄子和土豆都是先过油炸的,我没有。咋就慢慢煎的,费功夫点,但是省油,更健康,而且味道也一样好!
二、月山寺的由来和历史文化?
月山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月山镇境内,始建于公元 1158年,是历史上著名的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佛教圣地,与少林寺、白马寺并称为“中原三大古寺”。月山寺曾名 “清风寺”、“大名禅院”“宝光寺”,明永乐三年更名为“月山寺 ”,沿用至今。月山寺鼎盛时期有僧侣五百、房舍千余间,经版、经书收藏甚多,尤其藏经阁中收录的佛经最为完整,明代学者李濂在其所著的《明月山记》中曾提到 “ 读道藏于天坛,读佛藏于明月”,句中的明月即指月山寺。
月山寺始建金大定17年(1177年),原名“清风庵”。大定二十年,赐名“大名禅院”。元至正六年,永乐三年,都曾重修,天顺戊寅赐名“宝光”。清代以后更名“月山寺”。民国17年改为“中山公园”。
月山寺的第一个官名——大明禅院就是金世宗赐的。
月山寺建于金正隆三年,最初称“清风庵”。 因建于兵荒马乱的金代初期,没有官府的批文,是没有得到官方批准的寺院。没有官方批准意味着什么?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历代统治者为利用佛教来束缚人们的思想,以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对佛教实行有效的管制措施。一方面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如免除赋税、徭役等措施,大力提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一方面又怕僧尼、寺院过多,影响国家的正常运转,对僧籍、寺籍、度牒管理极严,对没有寺籍的寺院,轻则责罚,重则驱赶僧尼,勒令取缔。
开山祖师空相为名额一事四处奔走。金大定二年(1162年),金世宗完颜雍“诏访寰宇寺院,有名迹者,咸敕名额。”于是,空相禅师风餐露宿,一路化缘,徒步行走至中都(北京)陈情,几经周折,终于恭请金帝完颜雍敕得大明禅院名额(详见《明月山大明禅院碑记》)。
清风庵被敕为大明禅院后,便成了合法的佛教活动场所,寺院的发展步伐大大加快。通过医治病痛、舍医送药、设棚舍粥、救济难民等广结善缘,使方圆数百里的善男信女涌向大明禅院,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座座殿宇,一排排寮舍在明月山上相继建成。据金大定十六年(1176)立的《明月山大明禅院记》中载:“在碧溪岩畔,于清风谷内,修一所精蓝,大小屋舍,一十四年功将了毕,永为圣迹,将作选佛之场。”
历史上,月山寺为中原四大佛教寺院之一。即东有开封相国寺,西有洛阳白马寺,南有嵩山少林寺,北有月山宝光寺(月山寺原名)。
月山寺鼎盛时期是明、清两代。当时寺院规模宏大,有房舍千余间,寺僧数百名。
清乾隆皇帝与圣母皇太后也曾到此游览、拜佛,曾赐匾额和对联。对联为:功德水周环金客印月,吉祥云飘渺宝界凝香。匾额为:慈意云垂,无尽光明,六通圆满。并题诗一首,即有诗为证:“月地由来号月山,蜿蜒一径入云关。真成七宝光无定,消受三秋趣以闲。平野色含菁峭外,飞泉声在翠微间。心疑开土幽居处,欲辨残碑藓已斑。”“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
三、山北地名的由来?
江阴:处于长江南岸
汉阳:汉水的北边.过去的汉阳与汉口连成一片.在<明史>中说到,汉水一直是从龟山之南流入长江的,河口大致就在今天的鹦鹉洲头汉阳汽车渡口。大约十五世纪初,汉水在郭茨口改道。河水的特点就是裁弯取直,这次汉水径直向东流经龟山之北入长江,形成了今天的模样。所以,今天的汉阳应该改称为"汉阴"才是。
衡阳:处于南岳衡山的南边
华阴:西岳华山的北边
四、东古城的来历和由来?
东古城建于同治三年(1864年)左右。城为正方形,长宽各约300米,城墙为土筑,底宽约2米,残高1.5米以上,四周有宽6米,深2米的护城河。据东古城村石碑村志记载,东古城村在唐初,郡、县移至现正定城后,这里仍称常山城,一直延续到唐末,以后渐渐演变为古城村。清雍正年间改成东古城。
东古城村,曾是历史上显赫一方的东垣——真定古城的所在地。“整个东古城村就建在东垣古城的上边。东垣古城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是中山国的重要城邑,后被赵国夺去;秦时设东垣县;公元前196年,刘邦亲率大军攻拔平息了叛乱,更东垣为真定,取“真正平定”之义;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在此建立真定国,地辖四县;东汉建武十三年,废真定王国为侯国,改属常州郡。东晋末北魏初,常山郡移至安乐垒(今正定)。2004年,考古部门经挖掘证明:东垣古城西起东古城村西部,东至北高营村南,南到桃园村北,北至石太高速路南、东古城村北。整个城市呈不规则长方形。
五、湖北地三鲜的家常做法?
1、准备材料:茄子100克,红辣椒1/2个,青辣椒3个,土豆150克,生姜1小块,大蒜5瓣,淀粉适量。
2、调料:食用油500克(实耗30克),精盐1小匙,白糖1/2小匙,味精1/2小匙。
3、先将土豆削皮,再把土豆、茄子和辣椒洗净,均切成滚刀块,大小要一致,淀粉放入碗中加适量水调匀。
4、姜切末、蒜剁成蓉。
5、往锅内放油,烧热,把茄子、土豆炸熟至金黄色后捞起,沥油。
6、锅内留少许底油,放入辣椒、姜末拌炒,再往锅中倒入茄子、土豆和其他调味料,出锅前放蒜蓉,淋入淀粉,勾芡盛起即可。
六、拼三鲜的由来?
拼三鲜是陕北美食里的一道名菜。据说乾隆皇帝私访榆林时,曾吃过此菜,赞不绝口。后来,被带入宫中,作为招待外国使臣的压轴菜。
也有人说,清康熙皇帝征讨北疆叛匪,凯旋来到榆林后,有位名厨特献此菜得到赞赏,后命宫中御厨把此菜列入满汉全席菜系。因而,只要到榆林的人如果不吃拼三鲜,也可以说失去了一次品尝宫廷菜的机会。
七、地三鲜的由来?
我国古代民间到立夏的时候就有“尝三鲜”之说。立夏之日,古时天子率公卿大夫在都城南郊举行迎夏之礼,并着朱衣,以符夏为赤帝之意,同时以生肉、鲜果、五谷与茗茶祭祀古帝。此习俗流衍至民间,便有立夏尝新之举,后来慢慢发展成立夏尝三鲜的习俗。
地三鲜的来历
立夏尝三鲜又称为“立夏吃三鲜”。三鲜一般又分为“地三鲜”、“树三鲜”和“水三鲜”。而我们所熟知的地三鲜,指的就是新鲜下地的时蔬:苋菜、元麦和蚕豆。后来,到了东北,地三鲜中的三鲜就变成了土豆、茄子和辣椒。把这三种蔬菜炒再一起,味道更佳,因此这道地三鲜也成了地地道道的东北名菜。
八、黄陂三鲜的由来?
黄陂三鲜是武汉市黄陂区民间的传统佳肴,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看合而为一的统称。在当地过年或红白喜事,都会有这样的菜上席:有“没有三鲜不称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三鲜各有其制作传统技艺。“黄陂三合”也称“黄陂三鲜”,由鱼圆、肉圆和肉糕组成,制作工艺繁杂。这三样菜合烧杂烩,肉有鱼香,鱼有肉味,色香味美。
九、东北地区的主要历史文化?
东北文化包括四方面内容,满族文化、中原汉族儒家文化、殖民地文化和计划经济官本位文化构成了东北文化的四个层面
二人转又称作“唱蹦子”和“吉剧”,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
十、历史文化公园的由来?
田横山自古为军事要塞,而尤其值得骄傲的是,这里曾是末路英雄田横安营扎寨的地方。
田横是战国时期齐王田氏的后裔。秦朝末年,没落为平民。后响应陈胜吴广抗秦,与刘邦、项羽逐鹿中原。开始同盟,逐渐分化,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后,田横不愿臣服,被韩信战败后率残部五百人流亡到时为东夷之地的海边荒岛。但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刘邦多次派遣使节到荒岛招安,田横若向朝廷称臣,即可晋京封侯加官,否则朝廷便出兵围剿孤岛,斩尽杀绝。田横为保存五百火种,被迫离岛赴京。行至距都城洛阳三十里的一处驿站时,田横凛然自刎,并在死前嘱托两位随从将他的头颅献给刘邦。当刘邦见到田横那形容未改的头颅后,深为其刚烈之气感慨而震惊,遂以王者礼仪予以厚葬,并下令任命田横的两个随从为都尉,发士卒二千。田横的葬礼刚毕,两位随从便在田横坟前各自挖一洞穴同时自杀,随主而去。当田横死不称臣以生命捍卫尊严的消息传到荒岛,五百壮士全部步其主后尘,合众自杀,以身殉节,惊天地,泣鬼神,十分悲壮。从此,这座海岛姓田而不姓汉,田横山成为气节的象征。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史籍的疏漏和笼统,一直考证困难,众说纷纭。唐宋以来,文献所见“田横岛”与“田横寨”,大致可有三说,即海州(今连云港)说、即墨说和蓬莱说。三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其实民间传说田横所居的海岛,在山东沿海还有多处,都未发现原始遗迹。山东大学的刘敦愿教授认为,当年刘邦指出,田横还居于要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蓬莱地处胶东海滨,渤海海峡又有庙岛群岛,在军事上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危急时尚有回旋余地,必要时还可以从海上遁走他方,借助外援。因此,对于田横的居守之地,他的结论是接近“蓬莱说”的。
不管田横的五百壮士殉难处是否在今天的田横山,他们的营寨曾经驻扎于此恐怕不会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既然是当年英雄们驻足的地方,就足以令今人大发思古之幽情,低回凭吊一番了。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它的引人注目之处就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内涵。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里已辟为文化公园,既给游人提供了观光览胜的场所,也为田横这位令人敬佩的末路英雄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