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乡菜系 > 湘菜 > 正文内容

现在的丝瓜为什么不能吃?

2022-12-03 03:58:57湘菜1

立秋后的丝瓜开始变老,丝瓜老后纤维化,称丝瓜络。丝瓜络可以吃,但是老丝瓜既硬又厚,嚼不动,口感也不好,所以就没人吃了。 丝瓜络有清热、化痰、通络的功效。丝瓜络常用于治疗气血阻滞的胸肋疼痛、乳痛肿等症。 丝瓜嫩时入馔,老后入药,通引经络。 丝瓜(1uffa;sponge gourd)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丝瓜属中的两个栽培种,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属名Luffa L.染色体数2n=2x=26。别名天丝瓜、天罗、蛮瓜(《本事方》),绵瓜(《续本事方》),布瓜(《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天罗瓜(《普济方》),鱼螆(《奇效良方》),天吊瓜、纯阳瓜、倒阳菜(《滇南本草》),天络丝(《医学正传》),天罗布瓜(《妇人良方补遗》),虞刺、洗锅罗瓜(《纲目》),天罗絮(《群芳谱》),纺线(《医林纂要》),菜瓜(《植物名汇》),水瓜(《岭南采药录》),缣瓜(《中国药植志》),絮瓜、砌瓜(《广州植物志》),坭瓜(《广西中兽医药植》)。食用的是幼嫩的果实,成熟果实纤维发达,可入药,称“丝瓜络”。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丝瓜络有调节月经、去湿治痢等药效。还可洗涤用具。茎液可作化妆品原料。丝瓜可分为普通丝瓜(Luffa cylindrical Roem.果实短圆柱形至长圆柱形,表面粗糙,并有数条墨绿色纵纹,无棱)和有棱丝瓜(luffa acutangula Roxb. 果实短圆柱形至长圆柱形,有9-11棱,墨绿色)两个栽培种。 丝瓜的栽培历史和文化 丝瓜起源于热带亚洲,据说在2000年前印度就有栽培。传于我国的时间古籍上很难找到。历史上最早记载丝瓜的应该是南宋中期的陆游著的《老学庵笔记》:“丝瓜涤砚磨洗,余渍皆尽,而不损砚。”以及杜北山《咏丝瓜》,这说明最迟应该在北宋或者五代时期引进。明朝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有详尽的描述:“丝瓜,二月下种,生苗引蔓,延树竹,或作棚架。其叶大于蜀葵而多丫尖,有细毛刺,取汁可染绿。其茎有棱,六七月开黄花五出,微似胡瓜花,蕊瓣俱黄。其瓜大尺许,长一二尺,甚至三四尺。深绿色,有皱点,瓜头如鳖首,嫩时去皮,可烹可曝,点茶充蔬。老则大如杵,筋络缠扭如织成,经霜乃枯,惟可藉靴履,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内有隔,子在隔中,状如括楼子,黑色而扁。唐宋以前无闻,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今南北皆有之。其花苞及嫩叶、卷须皆可食也,以为常蔬。”到了明代已广泛分布我国,各类医学书籍都普遍记载了。 丝瓜的文化欣赏 自古以来,丝瓜就受到人们的喜爱,不少文人墨客为之题诗作画。丝瓜青滕绿叶,结瓜时节,一条条丝瓜垂挂在架上,着实能给人一种清淡雅致的美。 宋 杜北山·《咏丝瓜》:“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宋 赵梅隐《咏丝瓜》:“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 佚名:“黄花翠蔓子垒垒,写出西风雨一篱;愁绝客怀浑怕见,老来万事足秋思。” 俗话说的“东家墙根种丝瓜,西家院里开黄花” 丝瓜的营养与食用 丝瓜营养丰富,每100克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4--1.5克,脂肪0.1克,碳水化合物4.3-4.5克,粗纤维0.3-0.5克,灰分0.5克,钙18~28毫克,磷39~45毫克,铁0.8毫克,钾156毫克,钠3.7毫克,镁11毫克,核黄素0.03-0.06毫克,尼克酸0.3-0.5毫克。抗坏血酸5—8毫克。此外,还含有皂甙、木聚糖、丝瓜苦味质、多量粘液、瓜氨酸等。 嫩丝瓜本身有一种清甜之味,素炒素煮都好吃。江南一带,常将嫩丝瓜去皮后切成缠刀块,与鸡蛋共炒,其味道十分鲜美;或将丝瓜去皮,切成2寸段,上挖一孔,塞上肉馅,上笼蒸熟,勾以芡汁,制成别具一格的丝瓜酿肉,风味别具。溽暑酷热不思饮食之时,用丝瓜做汤菜,爽口不腻,开胃健身,有清心祛暑之效。也可以配豆腐、肉片或者虾皮、海米做汤。 在我国各地菜谱中,丝瓜菜比比皆是,用丝瓜作主角的菜有川菜的“滚龙丝瓜”,淮扬菜的“菱肉丝瓜”,湘菜的“干贝丝瓜”,江苏菜的“丝瓜炒蛋”等。这些菜制作方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清、爽、鲜、脆、色调淡雅。适合家庭宴请客人用。烹制丝瓜时应注意尽量保持清淡,油要少用,可勾稀芡,用味精或胡椒粉提味,这样才能显示丝瓜香嫩爽口的特点。 丝瓜花也可以吃。《救荒本草》说:“不实之花,做蔬更佳。”《群芳谱》:“大黄花少以盐渍可点茶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jrjxc.com/jxcx/xc/26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