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宣城的历史由来?
秦朝时期,秦始皇实行郡县制,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当时的宣城市(鄣郡和庐江郡交界处)属于鄣郡管辖,东临会稽郡,西接庐江郡和九江郡,北边与东海郡接壤。
西汉时期,当时的宣城市属于丹阳郡管辖,东临会稽郡(面积巨大),南濒豫章郡,西接庐江郡和九江郡,北边与临淮郡和广陵国(西汉开国~汉武帝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众多封国之一)接壤。
东汉时期,当时的宣城市属于丹阳郡管辖,东临吴郡,东南是会稽郡,南靠豫章郡,西濒庐江郡和九江郡,北边与广陵郡接壤。东汉时期的宣城与西汉时期历史沿革没有太大变化。
三国时期,当时的宣城市属于丹阳郡管辖,东临吴郡和毗陵典农校尉(孙吴分吴郡设置典农校尉采取军事屯垦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属于当时特殊的行政区域) ,南濒新都郡,西南是鄱阳郡和豫章郡,西靠庐江郡,北边与海陵郡接壤。
西晋时期,当时的宣城市属于宣城郡(现在宣城市地名的由来)管辖,东临吴兴郡,南毗新安郡,西南接鄱阳郡和豫章郡,西靠庐江郡,北边与丹阳郡接壤。
隋朝时期,当时的宣城市属于宣城郡管辖,东北是毗陵郡,东临吴郡和余杭郡,南濒新安郡,西南接鄱阳郡和九江郡,西毗同安郡,北边与庐江郡、历阳郡、丹阳郡接壤(从左往右)。
唐朝时期,统治者实行道、州、县三级的地方层级管理。当时的宣城市属于宣州(宣城市古称的由来)管辖,东北是常州(现在常州市地名的由来),东临湖州(现在湖州市地名的由来)和杭州(现在杭州市地名的由来),南接歙州(黄山市古称的由来),西南是饶州和江州(九江市古称的由来),西毗舒州,北边与庐州、和州、润州接壤(从左往右)。现在许多城市的名称和古称来自大唐时期。
北宋时期,从开国的州、县两级发展为道、州(府)、县三级的地方层级管理。当时的宣城市属于宣州管辖,东临杭州、湖州、广德军(一般设置在军事要地管理地方军事,相当于州一级),南接歙州,西濒池州(现在池州市地名的由来),北边与太平州、江宁府(州府同级)接壤。
南宋时期,当时的宣城市属于宁国府管辖,东毗临安府(州府同级)、湖州、广德军(一般设置在军事要地管理地方军事,相当于州一级),南靠徽州(黄山市古称的由来),西毗池州,北边与太平州、建康府接壤。南宋时期宣城地区与北宋时期地区划分范围没有太大变化。
元朝时期,统治者实行行省制,地方分为行省、路、府(州)、县四个层级。当时的宣城市属于宁国路管辖,东临杭州路、湖州路和广德路,南靠徽州路,西毗池州路,北边与太平路、集庆路接壤。
明朝时期,地方分为省、府(州)、县三个层级。当时的宣城市属于宁国府,东临杭州府、湖州府、广德州(州府同级),南靠徽州府,西接池州府,北边与太平府、应天府接壤。
清朝时期,统治者很大程度上沿袭了明朝的地方区域划分。当时的宣城市属于宁国府,东临杭州府、湖州府、广德州(州府同级),南靠徽州府,西毗池州府,北边与太平府、江宁府接壤。
民国时期,废府存县,原宁国府属县划属芜湖道;1932年成立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1940年第九行政督察区改为第六行政督察区。
新中国成立后,成立宣城专区;1952年撤销宣城专区,所辖县并入芜湖专区;1971年芜湖专区改为芜湖地区;后于1980年芜湖地区改为宣城地区;1987年撤销宣城县,设立县级宣州市;2000年撤销宣州市改为宣州区,设立宣城市;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成立;2019年广德县改为县级广德市,由宣城市代辖。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