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县古代叫啥?
今雄县地,夏朝属有易氏,周庄王三年(公元前694年)燕桓候徙都临易(今容城县古贤村)。春秋时期为北燕之域,战国时为燕国易邑地,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243年)入赵国。秦统一后,先属广阳郡,后属上谷郡。汉:置易县,属涿郡,治所在今县城西北6公里古贤村(原名古县村),即燕之易邑。东汉:易县属涿郡,永元二年(公元90年)改名河间国。三国魏:易县更名易城县,属河间郡。晋:易城县属河间国。南北朝:北魏天兴二年(公元399年)复故名易县;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废易县入莫县(今任丘市北),属高阳郡;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灭北齐,莫县入北周,仍属高阳郡。隋:仍为莫县地,属涿州,后涿州改涿郡;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改属河间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固安县和莫县原易县属地,置归义县,属北义洲,县治于州中,治所在今县城西北15.4公里容城县王路村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州县俱废,入河北道;八年(公元634年)复置归义县,属幽州;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改属莫州,同年还属幽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属范阳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又还属幽州;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改属涿州。五代: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归义县入燕,属涿州;四年(公元914年),后唐灭燕,归义县入后唐,仍属涿州;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归义县随燕云十六州入辽,属涿州;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亲征伐辽,收复瓦桥关置雄州,"雄"名源于此。至此,唐置归义县以白沟河为界分为南北两县,南归义先属后周,次年属宋,北归义属辽。北宋:北归义县属辽之涿州;南归义县于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更名归信,仍属雄州。宣和四年(1122年)宋收复涿州,归义、归信两县并存。金:天会三年,即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归义、归信两县皆入金,后废归义县并入归信县,县仍治于州中。元:至元二年(1265年)废雄州,四年,归信县并入容城县。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雄州、归信县同时复置,县仍治于州中,雄州属大都路,二十三年(1286年)改属保定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废归信县入雄州,属保定府。七年(1374年)四月降雄州为雄县,雄县始名于此,属保定府。同年容城县并入雄县,十三年(1380年)析置容城县。清:顺治元年(1644年)继续沿用明置。民国2年(1913年)2月改属范阳道,3年1月改属保定道,17年(1928年)直隶省政改河北省。属河北省保定道。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属河北省第五督察区。民国27年(1938年)4月1日,中共晋察冀边区委员会组建冀中区抗日根据地,8月本县成立抗日政府,属冀中第四专区。同年11月县城沦陷。为开展抗日工作,同月,境内西部45村组建雄特区,属安新县,次年8月改为小雄特区。民国28年(1939年)8月,境内北部38村(含原属新城县8村)组建新雄边区,属新城县;同年10月境内东部、南部52村组建雄霸边区,属霸县。民国29年(1940年)5月撤销三个边区,再次成立县抗日政府,属北岳区冀北办事处。民国30年(1941年)9月,改划第四联合县。联合县期间,前段属冀中第五专区。民国31年(1942年)6月,各专区顺序统一后,属冀中第十专区。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宣布投降,废联合县,恢复单县置,再次组建县政府,属冀中第十专区。民国38年(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本县属天津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本县改属保定专区。1958年10月2日雄县、新城、涿县和涞水县东部地区合并,称涿县。县人民委员会(1955年县政府改称)驻地高碑店,属保定专区。1960年5月3日专区与市合并,改属保定市。1961年4月287日析置雄县,同年专区与市分置,属保定专区。1970年4月26日专区改为地区,本县属保定地区。1994年,保定地市合并,本县属保定市至今未变。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