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我们做菜的菜谱是谁发明的呢????????
一、菜谱,我们做菜的菜谱是谁发明的呢????????
春秋时期齐国易牙发明的,易牙会做许多菜,齐桓公为了每天的菜不重复,易牙便发明了菜谱,每样菜写在一个竹片上面。齐桓公想吃哪个,就翻哪个的牌子。
二、古代菜谱配方?
周代“八珍”:
①淳熬:肉酱和膏油,浇在稻饭上(古代把有角动物如牛、羊的油脂称为脂,无角动物如猪、犬的油脂称为膏)
②淳毋:肉酱和膏油,浇在黍饭上
③炮:乳猪去内脏,腹中装满红枣,用草绳捆扎,外面涂泥,烤干,揭去泥壳和外皮,涂上米糊,以动物油脂漫过肉身煎肉,然后把肉和油脂放入小鼎,外面是大汤锅,煮三日夜(低温油煎),直到肉熟透,最后以酱醋调味蘸着吃(把乳猪换成羊羔也可以)
④捣:把牛、羊、麋、鹿、獐等动物的里脊肉取出来,反复捶打,去掉筋膜,蘸酱醋吃(没说怎么做熟。但反复捶打的话,很可能是生吃,类似阿根廷牧人早上把生牛排压在马鞍底下,骑半天然后拿出来蘸辣酱油直接吃的做法)
⑤渍:新杀的牛肉,逆纹切成极薄的片,在酒里腌渍,然后用肉酱、梅酱和醋蘸着吃(羊肉也可以)
⑥熬:牛、羊、麋、鹿、獐的生肉,反复捶打,去掉筋膜,摊在苇席上,撒上姜末和桂皮,用盐腌,晒干后吃。如果嫌硬,也可以用肉酱炖了吃
⑦糁:牛、羊、猪肉,切粒,加上稻米(可能是米粉),用稻二肉一的比例,将两者掺合在一起,煎着吃(按照先秦烹饪方法,是用动物油脂)
⑧肝膋:狗肠子外的网油包裹狗肝,抹上米糊,烤着吃
唐代以前中原糕点多为糯米黄米蒸制,用豆面、蜂蜜、饴糖等调味的糗饵、糕糜、粉糍、粔籹之类。南北朝开始流行乳酪杏酪一类甜品。唐代东西交融,使用乳酪、酥油、石蜜、蔗糖、糖霜等配料油煎和烤制的糕点花色也变多。韦巨源烧尾宴食单里的巨胜奴就是加了酥和蜜的寒具(油煎环饼。巨胜=芝麻)
先秦的酱主要是指肉酱,也有鱼酱、卵酱,但都不是庶民平常吃得起的。汉代出现了豆酱和麦酱,此外还出现了豆豉(豆豉和豆酱的区别是,制作豆酱时,要用事先制好的酱曲(制曲的原料可能和制酱的原料完全不同)来发酵,而制作豆豉时,是以同一批原料来制曲和发酵。
古代烹熊掌法:熊掌用石灰加水的沸汤烫去毛,刮去死皮,净盐腌渍一夜。麻布裹紧,滚水下汤,煮一二沸,撤去一半水,慢火煨熟。煮熟后的熊掌切丝,加上面酱、榆钱酱、姜汁、醋、芥末、蜂蜜等佐料做成的酱料,蘸酱食用。或者用酒糟腌渍,做成糟熊掌,“味道尤妙”。
三、辣椒出现前,辣从哪里来呢?
日常生活中一提到川菜,脑海里是不是就会冒出三个字:好辣啊!有没有想过,这个“辣”是什么意思呢?从哪里来?实际上,辣椒是明末清初才作为观赏植物和药物从美洲传入中国的,进入中国菜谱的时间并不太长。目前可考证的,是嘉庆年间四川人开始种植食用辣椒,光绪以后开始出现大范围食用辣椒的历史。那么在食用辣椒之前,川菜中的辣味是如何调制出来的呢?
生 姜 [shēng jiāng]
姜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调味料。早在《吕氏春秋》已经记载了蜀地的姜驰名中原。东晋葛洪《神仙传》里说:“吴主闻蜀使来,有蜀姜作齑甚好,恨时无此。象曰:‘蜀姜岂不易得?愿羌所使者,并付直。’吴主指左右一人,以钱五十付之, 象书一符,以着青竹杖中,使行人闭目骑竹,竹止,便买姜。此人承其言,骑竹须臾已至成都。”这个故事说的是孙权闻蜀汉使者出使东吴,决定用鱼写脞坑泖枰褂檬竦氐慕圩魑髁希纯嘤诮诹畈欢裕诮鲜谐∩衔薹ü旱谩N夤跏拷橄笪锶ㄏ氤隽艘桓霭旆ǎ汕惨桓鋈似锷现裾龋诜ㄊ醯那瓜路赏啥悸蚧厥窠K涫巧窕肮适拢聪月吨匾南咚鳎何航逼诖ㄈ司鸵越髁希∑浞枷愫托晾敝丁K拇ǔ霾慕柿可铣耍裉焖拇ㄒ恍┑厍纳匀幌碛
花 椒 [huā jiāo]
中国最早出现花椒的记载是在《诗经•陈风•东门之》中,“谷旦于逝,越以酸迈。视尔如J,贻我握椒。”这首诗道出了花椒是古代祭祀神明的贡饭中的香料。花椒作为佐料,很早以前就进入了中国人的食谱。三国时陆玑《毛诗草木疏》记载:“椒聊之实……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叶以为香。今成皋诸山间有椒,谓之竹叶椒,其状亦如蜀椒,少毒热,不中合药也。可著饮食中,又用蒸鸡肠最佳香。”由此可见古代不仅是四川食用花椒,江浙一带也是喜欢的。花椒略带辛辣而性质温和,不仅能祛除寒气,还可以保护我们的脾胃。
蜀 芥 [shǔ jiè]
芥菜的果实磨成的粉末,蜀芥虽不属于“五辛”之一,但在宋代就被广泛的应用为“辣”味的调料,在浦江吴氏的《中馈录》里有“芥辣”的说法,《东京梦华录》里 的“辣菜”指用芥菜调味的小菜。芥菜早已为我国人民所知,西汉《尹都尉书》是最早记载种植芥菜的书,东汉《四时月令》也讲到其栽培法,三国华佗弟子所著书《吴氏本草》第一次出现“蜀芥”的名称。《本草纲目》讲芥菜分为蜀芥(大芥菜)和小芥菜,足见蜀芥在辣椒出现之前是川菜的重要调味料之一。
食 茱 萸 [shí zhū yú]
四川人用“艾子”来称呼它,与花椒、姜并列为自古相尚的“三香”,很早就有种植。左思《蜀都赋》曾描述过蜀中“其圃则有Xm茱萸……众献而储。” 至明中叶时,食茱萸已成为四川食物中广泛使用的调味品。《本草纲目》记,食茱萸“味辛而苦,土人(此处‘土人’指四川湖北一带)八月采,捣滤取汁,入石灰搅成,名曰艾油,亦曰辣米油。味辛辣,入食物中用。” 一直到明末清初以后,食茱萸才在以移民为主体的当时四川居民的烹饪调料里消失,后起的辛香调味料辣椒才接过食茱萸的班。值得一提的是,食茱萸的辛辣味略似辣椒。
大 蒜 [dà suàn]
相传大蒜是在汉代,由张骞从西域引入中国陕西关中地区,以后遍及全国。东汉章帝时,李恂任兖州刺史,将蒜种带到住所种植,后又分赠下属、家眷,从而相传相种,渐渐地从兖州发展至周围各郡、县,成为齐鲁菜的重要调料。以后,大蒜成了 “五辛”之一,也是川菜的辛香调味品之一。今天,川菜的凉拌菜里大蒜仍然扮演了麻辣以外最重要的角色。
生姜、花椒、蜀芥、食茱萸、大蒜都曾在辣椒出现之前在川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部分现在也未退出川菜食谱,辣椒并不是川菜“辣”的唯一来源。闲来无事时,你也可以动手试试看,可否不用辣椒做出一盘“好辣”的川菜来,说不定就有惊喜呢。
其实,从先秦时期直到明清时期,中国人制造辛辣滋味的食料是有变化的,不仅仅辣椒有辣味,姜、花椒、胡椒、葱、蒜、芥末、茱萸、烧酒皆可以制造辣味。
辣椒出现前,花椒、姜和茱萸,是中国最传统的三大辛味调料,其中花椒是最常用的辛香调料,在辣椒进入中国之前长达2000余年的历史中,1/5左右的食品都要使用花椒!
在辣椒出现以前,我们国家或用其他的食物来代替,比如说葱,大蒜之类的,这样的话都可以增加辣的感觉。
辣椒出现之前的话会用蒜,芥末,葱的这些味道来代替辣,因为算会有一个辛辣味,所以说会用这几种代替辣味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