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家乡小吃 > 蒙古小吃 > 正文内容

沙县小吃有什么故事来历~~~~快

2021-12-10 14:22:41蒙古小吃1

沙县属福建三明管辖。 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的沙县小吃,属源远流长的中原汉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山区客家饮食文化风格。因此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沙县小吃又分为两大流派,即口味清鲜淡甜、制作精细的城关小吃流派,代表品种有扁肉(面食)、烧麦、肉包等,独具特色;口味咸辣酸、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以夏茂镇为代表,原料以米、薯、芋为主,如米冻、喜粿、米冻皮(粳籼面)、牛系列等。 那么,最具代表性的沙县小吃在哪里呢?在沙县城关。历史上,夏茂人基本属于客家,喜外出。因此外出经营小吃最早最多的是夏茂流派小吃,几乎大江南北都有夏茂人的踪影,这种流动性也使夏茂流派小吃的原料加工与经营服务分离,即加工的不经营,经营的不加工,形成低工艺的简单重复劳动。而沙县城关人则是山区文化,喜欢自己加工自己经营,即“前店后坊”的家庭式经营格局,城关流派沙县小吃制作精细,品种多样,成为沙县小吃的主角。因此,到过沙县的人必尝沙县小吃,吃了“沙县小吃”都有“沙阳归来无小吃”之感叹。 沙县小吃在与时俱进、发展创新中呈现出自有的特点:口味大众化,价格平民化;风格独特,技术独到;市场准入成本低,遍布大江南北;馅料绿色环保,有益人体健康;吸纳各地饮食品种,并得以发扬创新。目前,沙县小吃已达240多个品种,其中,翡翠饺、水果塔、菊茶酥、双色马蹄糕等十余个新增品种被评为福建名小吃,而扁肉、烧麦、芋包、包心豆腐丸已成为闻名遐迩的中华名小吃。

  追溯沙县“原创”小吃的源头,必须从400多年前那个悲壮而又感人的故事开始。  元末明初,日本分裂为南北朝,西南各领主为了筹集响款,常派武士到中国沿海抢掠。南朝覆灭后,一部分不愿归顺的武士下海为寇,有组织地对中国沿海实施海盗行为,倭寇成了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百姓的大灾难。  嘉靖三十四年起,倭寇沿海南下福建一路抢掠烧杀,福宁、流江、福安、相继遭灾。嘉靖四十一年四月,大股倭寇进攻长寿、江田福清。福建各地军民奋起反击,但最终抵不过剽悍的日本浪人,百姓死伤无数。于是,福建巡抚向朝廷请援,朝廷令浙江就近增援。浙江总督命参将戚继光率所部6000余人由浙江入闽。在这6000将士中,有位沙县藉“原”姓将士将祖传的烧饼开个口,将各种山珍海味剁成馅填入其中,系在战士脖子上,一边吃,一边作战,俗称“光饼”。同年八月,戚继光率部在福宁的横屿与倭寇展开激战,戚家军个个奋勇争先,杀敌立功。经过三个时辰的战斗,全歼倭寇,斩首2600余级,夺回百姓3700余人,打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  后来,为纪念这位抗倭将士,沙县人在原氏“光饼”的基础上,结合沙县特有的优质食物,逐步发展了多系列、多品类的著名沙县原创小吃,如扁肉(混沌)、芋饺、米冻、豆腐丸、香芋饼、青草冻等等,成为当地居民最喜爱,最推崇的乡土美食。改革开放后,沙县“原创”小吃逐步从沙县风靡全国各地乃至美国、日本、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开始了浪漫全球的旅程。所到之处,都会受到国内外食客推崇和赞赏东晋义熙年间,从中原举家迁移的客家先祖们在沙县打尖休息,一些省时省钱、方便简捷的食品(如拌面等)成了他们的日常饮食,它们就是最初的沙县小吃。经过1601年的发展,如今沙县小吃品种多达240个,其中36种获得中华名小吃称号。“沙县小吃”已经成为福建著名商标。且先后获得了“中国小吃之乡”及“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的称号。  沙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北,闽江支流沙溪下游,建县至今已有1600年历史,自古即为闽西北重要商品集散地,素有“金沙县”之美誉。沙县小吃是沙县的主要产业之一,近年来蓬勃发展,遍布全国各地,全县在外经营沙县小吃达1万多户5万多人,沙县17万农业人口中有5万多农民在外经营“沙县小吃”,全国各地开店1.3万多家,沙县小吃业年收入达5亿元。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

本文链接:http://www.jrjxc.com/jxxc/mgxc/3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