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哈达的由来和传说简介(蒙古族哈达的由来和传说简介图片)
一、乌拉哈达的由来?
乌拉哈达在蒙古语中是指红色石头山的意思。清嘉庆年间,蒙古族牧民在此放牧,因此地有一火山,火山口周围的岩石多为红色,故称之乌拉哈达,意思是红石山。这就是乌拉哈达的由来。
乌拉哈达也是个驿站,据康熙年间高士奇的《松亭纪行》中记载“戊戌,所经乌拉哈达站赤时见蒙古居,人在山隩向阳处,富者支毳幕...。”乌拉哈达是一些牵骆驼商人和一些去大宁府办事的部史歇脚的必经驿站。
二、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1、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2、献哈达
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3、递鼻烟壶
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
三、蒙古族的由来?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的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蒙古的主要民族。一个民族的诞生肯定是有着诸多的原因。
蒙古族的起源。据《史集》记载,起初蒙古只包括黑鬼和齐燕两个氏族。他们被其他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埃尔贡奈昆(埃尔贡河沿岸的山区),并在那里生活。到了8世纪,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他们不得不移居国外。当时有70个分支,被称为“迭儿勒勤蒙古”。
在蒙古族真正的民族起源问题上,现当代学者大多认为蒙古族来自东胡。东湖是同一民族、不同方言、不同名称的所有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在匈奴之东,谓之东胡。”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东胡各地仍处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发展阶段,各部落都过着“俗随水草,居无常处”的生活。
12世纪,这部分人子及其孙辈繁衍生息,氏族支出逐渐分布在今天的鄂嫩河、克鲁伦河、图拉河上游源头和肯特山以东地区,形成了一个部落群。其中较着名的有乞颜、札答兰、泰赤乌、弘吉剌、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
根据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水平,这些部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草原游牧民族”和“森林狩猎民”。第一类包括长期生活在游牧生活中的突厥诸部,以及后来迁居接受突厥影响并完成向游牧生活过渡的蒙古诸部;第二类是生活在林区,主要从事狩猎的部门。
四、日本的由来和传说?
日本的由来: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便自封始皇帝,并下令后代为二世、三世而至万世。由于方士的存在,他便下令徐福一行人带领三百童男童女到蓬莱仙岛求取长生不老之药。而后来,有传说,徐福到蓬莱岛后便自己做了皇帝,也便有了现在的日本。
日本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然后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
12世纪末,日本开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时代,镰仓幕府、室町幕府相继执政;2019年,日本颁布新年号“令和”,日本正式进入令和时代。
五、烧烤的由来和传说?
烧烤是一种古老的烹饪方式,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烧烤的由来和传说有很多种说法,下面列举其中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
烧烤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由于火的发现而产生。据说,古代人类在生火时意外发现食物放在火上烤熟后更加美味可口,于是开始探索烧烤这种烹饪方式,逐渐演化成现在的烧烤文化。
另一种说法是来自北欧神话。据说,雷神索尔是北欧神话中的一位主神,他经常骑着山羊车驾驭闪电和雷声,同时也是烤肉和烤羊肉的神。传说中,索尔的山羊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为人类提供肉食,而索尔则会用他的神力点燃篝火,烤制各种美食。
在古代中国,烧烤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周礼》记载,周朝时期已经有烤肉的传统,当时宴会上烤肉是一种很受欢迎的烹饪方式,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富裕和文化水平。
总的来说,烧烤作为一种古老的烹饪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烧烤都是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并且一直被视为交流、互动和庆祝的方式之一。
六、雪窦山的由来和传说?
雪窦山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为四明山支脉的最高峰,海拔800米,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美誉。
雪窦山因北宋仁宗皇帝赵祯梦中到此一游而得名“应梦名山”,南宋理宗皇帝赵昀追书“应梦名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著称,标志性景点包括千丈岩、雪窦寺、三隐潭、徐凫岩、妙高台以及全球最高的铜质坐姿弥勒佛造像。位于雪窦山心的雪窦寺,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千百年来,香火旺盛,高僧辈出,是弥勒佛的根本道场。浙江雪窦山与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中国五大佛教名山。
七、灶神的由来和传说?
相传朱元璋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一天,朱元璋的母亲正在做饭,突然有一只喜鹊闯进来,叫道:“朱家天下万万年!朱家天下万万年!”朱母生气道:“什么万万年,不要开我们的玩笑。我看哪,有个二百七十六年就不错了。”
朱母一边说,一边生气地用勺子敲打灶台,以赶走喜鹊。这时,被朱母敲得鼻青脸肿的灶神现身了。他无奈地对朱母说:“朱老妈呀,老天爷让你们朱家天下万万年就是万万年了嘛,你干吗还生气呀?现在好了,你说二百七十六年就只有二百七十六年了咯。” 后来,明朝果然只存在了二百七十六年。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中国民间传说灶神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天汇报,正月初四日返回人间。是神话传说中等级最低的地仙。 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中国民间祭祀灶神的历史十分悠久。
魏晋以后,灶神有了姓名。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引《灶书》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博颊”。冀中地区供张奎、高兰英。祭灶神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
八、庙会的由来和传说?
1、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小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2、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 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古代,“日中为市”,进行集市贸易。至南北朝时,统治者信仰佛教,大造寺庙,菩萨诞辰、佛像开光之类盛会乃应运而生,商贩为供应游人信徒,百货云集,遂成庙市。北宋时开封大相国寺庙会极有名,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词人李清照曾与其夫赵明诚相偕至庙会!
九、小年的由来和传说?
隆冬腊月二十三叫“过小年”,可是这里“过小年”的意思和“冬至”当成小年过的意思完全不一样的。古人把“冬至”看作小年是从头起始的意思,那时候把“冬至”农历上的月份比作正月的。腊月二十三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准备开始过除夕的“过小年”意思。区分与“冬至”的小年,人们普遍把腊月二十三定为“祀灶日”的。
过去农村都用砖砌大灶的,房顶上有烟囱。祭奠灶神,那就是灶王爷了。只要家里开伙仓的,大灶头家家户户少不了,贴在锅灶墙上有灶神的像,两旁都有对联的,上头还有横批一条,一般都把灶王爷比做家中主人的意思。想想倒也是的,民以食为天,要吃吧,就有烧和煮的,都靠大灶头,灶神显然位置显赫。正因为灶王爷重要,大家在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就要进行“祀灶”活动。
供品中的甜食赢得了小孩子的欢喜,准备的充足,剩下的就到了孩子们嘴巴里。普遍点的糖瓜都有的,想必是经过糖啧腌的冬瓜条子,装上盆子即可以祭奠了;也有些是用非冬瓜做的小糖瓜的;枣子、柿饼少不了;还用黍米粉糕枣糕等,都带黏性的。为什么要弄一些味甜的粘的东西来孝敬灶王爷呢?这是据说灶神上天是汇报去的,要让他带一张甜嘴巴去,这样说的就都是好话,粘粘的也可以封住灶王说坏话的嘴,总之是为灶王爷涂涂口吧。有的人家会真的在灶神的嘴边或者锅灶台里粘上一点块糖;另外有人到灶门这边里涂上点酒糟或者老酒,这就叫“醉司命”了。灶王爷醉意朦胧,可不敢乱讲话了。
祭奠灶神分两步,烧香叩头当然不言而喻,还要加上烧掉旧的灶神像,顺便加点谷草杂粮,说是喂灶王爷的马;灶神像换贴了又谓之“上天”和“下界”;当场换贴,或者在除夕夜里把新的灶神像再重新贴上去都可以。祭奠的第二步就是举行一个简单的欢送仪式,家里所有人跪在灶台前,一边供上饺子、面条等饭食,一边供秫秸灶马和“灶鸡”之类,好让灶王爷骑着马上天时,一帆风顺。“跪、磕、烧”的最后一道叫做“念”,一般有年岁大一点的人念念有词的,内容无非是:灶王,上天堂,说好话,不说坏话,带回来五谷杂粮等等。有的迫切需求生儿育女的人却在念:二十三,灶王来把西天上,盼着马尾巴上带回来个胖小子。
如此这般的送走了灶王爷之后,“卜灶”也是习以为常的一种惯例。所谓“卜灶”的习俗,那便是悄悄的走出去,听人们说话,以卜事物的吉凶。
“辞灶”的活动过去了,各路神仙都上天了,人间也就百无禁忌了。老百姓人家,有贫困的,平时不能成礼数的,多半在这时里嫁娶,这也叫做“乱岁”。过去人称大寒后的十天中为阳宅“乱岁”,婚嫁娶亲无禁止。传统习惯遗留至今,现在的农村中,有许多人还都是在年底的这段日子结婚的。
十、结婚的由来和传说?
相传中国最早的婚姻礼仪从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才开始有婚姻关系。
流传於河南省周口地区淮阳县的一个洪水神话:传说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把世界上几乎所有人、动物都淹死了,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
太白金星叫他们结婚,生育后代,但他们认为两人是兄妹,便不肯答应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