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陕西的长城?
陕西省韩城市有三座古老的长城,即韩长城、梁长城、魏长城。为何这弹丸之地有如此之多的长城呢?这还要从韩城的历史谈起。大约在3000年前的夏商时期,古韩城就设有县治。到了西周初,周武王驾崩,成王年幼,三公(周公、召公、毕公)辅佐周成王。周成王四年,周公分别把周武王的儿子、成王的弟弟等依次分封到邗(今河南沁阳市西北)、晋(今山西翼城县西唐城)、应(今河南鲁山县东)、韩(今陕西韩城市西南)。韩,《说文解字》曰井垣也。地处原上又叫韩原,韩和韩原实指一个地名。爵位是侯,又称韩侯国。成王十二年,韩侯国建城。宋《太平寰宇记》:“隋文帝分合阳,于此置韩城县,以古韩城为名。”这就是今天韩城的来历。公元前1031年,韩原为了防止晋国从东北方面的侵扰,韩侯在其兄长和叔父的帮助下,沿韩原边境筑长城,史称韩侯城,即古韩城。这是我国最早为防犯侵略而修筑的长城。韩长城分布在韩城市龙亭、芝阳等乡镇,东起黄河边上的城南村,向西经马陵庄、东、西论功、大鹏、新庄等村落,从清水村跨芝水河谷,朝西北方向经南英村至巍山北麓的西英村。城墙呈弧形,全长约有15公里。城南马陵庄至龙亭塬段,有城墙遗存约2871米,残高0.5至2.5米,底宽5米,南距魏长城约120米,几乎是平行的;马陵至新庄段,在大鹏村东北,南距魏长城56米处发现有城墙夯土遗迹,高2米,底宽4.5米,向西仍可看到鱼脊背形高出地面的土垄。根据城墙夯土层及夯窝分析,夯土层最薄6厘米,最厚18厘米。虽然韩长城比梁、魏两长城显得粗糙了些,但它却是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韩长城遗址的发现为韩城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实物佐证,对于确定韩侯封地韩原的具体位置有着重要的作用。西周晚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秦襄公列为诸侯,赐予岐以西之地。封襄公的叔父康于梁国(今陕西韩城市南芝川镇附近)。少梁是梁国的都城,爵位是伯,因而又称梁伯国。由于梁伯的外交政策不稳定,秦和晋都不信任他,梁伯只好在国内大兴土木筑城凿池以防入侵。梁长城遗址(又称少梁城遗址)分布在韩城市南芝川、龙亭两个乡镇,城里包括东少梁、西少梁、城新村、瓦头、芝北、芝西、芝川、芝东、芝原、城北等10余个自然村,其都城中心在居水、芝水交汇处的芝川镇。城墙大体是依川塬地形,用土夯筑而成,总长约11公里。南墙在南塬上,呈东西走向,第一段在城北村北,城墙长1650米,残高2米,厚2.5米。第二段在芝原村西,城墙长826米,残高2.7米,厚5米。这两段长城虽隔一条寨子沟,但却连在一条直线上。第三段西墙跨芝水河谷,在瓦头村西,城墙由低到高依坡而上,长747米,高出地面3.2米,厚7米,外侧以沟为城壕。第四段在高门塬上,位于堡安村东,与前段相衔接,城墙长513米,突出地面3.5米,厚4米。在老扬沟两侧的城墙分别长392米和480米,因沿塬边筑墙无城壕。北墙西段与西墙第四段衔接,在贾坡形成西北拐角,长912米,残高5米,外侧以沟为壕,经过居水河谷,沿伸到西少梁村(今已不存)。第五段即东段城墙,在苏东塬上城新村黄委会高程点以北200米处,城墙长1073米,下基宽20米,顶宽3.5米,高10米,夯土层清晰,保存相当完好。距墙基49米处外侧,有宽46米,深3.5米的城壕。东靠黄河天险。梁长城虽经2700多年的风雨、自然与人为破坏,至今依然屹立。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了梁国,梁伯国存在了大约130年。公元前385年,晋(即魏)复强,夺秦河西之地。魏国在其西部边境,自华山脚下的朝元洞向北,沿着洛河筑长城到陕北富县的雕阴城。《史记·秦本纪》有:“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在魏国占领少梁城的260年间,为了抵御秦国从北边的侵扰,又从韩城的黄河崖畔到洛河岸边筑长城,方向是东西走向。如今韩城龙亭塬上的城南、马陵、东西论功、大鹏、新庄、三甲村、爱贴、龙亭、司马庄、城后、郝庄、阿池等13个村都有魏长城遗址。韩城境内的魏长城,北边是断崖,紧靠芝水河谷,除七道小沟和两个豁口切断外,其余村村有遗迹,几乎是连成一线。全长约22公里。城南至马陵段保存最为完好,有些地方还能看到烽火台的遗迹。魏长城这一浩大工程,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它比现在人们常说的万里长城还要早140多年。魏长城于1957年5月31日公布为陕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又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网站文章仅供交流学习 ,不作为商用, 版权归属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我们将立即删除.